磺胺类药物猪场的应用技术
磺胺类药物是猪场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以下为您介绍其在猪场的应用技术:1.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抗菌谱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细菌合成二氢叶酸,进而影响四氢叶酸的合成,最终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抗菌的目的。抗菌谱: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如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对其较为敏感。此外,对某些原虫,如弓形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常见磺胺类药物及特点磺胺嘧啶(SD):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是治疗脑部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在猪群中,可用于治疗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等。磺胺二甲嘧啶(SM2):抗菌作用与磺胺嘧啶相似,但对肾脏的毒性较小。常用于治疗猪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弓形体病等。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在磺胺类药物中,其抗菌活性较强,对猪的球虫病、弓形虫病以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它的乙酰化率低,不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对肾脏的损害相对较小。
复方磺胺制剂:为增强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常将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如甲氧苄啶TMP或二甲氧苄啶DVD )按比例制成复方制剂。如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含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其抗菌活性显著增强,抗菌谱更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3. 在猪场的应用场景细菌性疾病防治:呼吸道感染: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拌料或饮水给药,进行预防和治疗。例如,在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初期,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拌料,每吨饲料添加1 - 2千克,连用5 - 7天。消化道感染:针对仔猪黄痢、白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以及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等肠道疾病。在预防方面,可在仔猪断奶前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如磺胺二甲嘧啶,预防剂量为每吨饲料添加500 - 1000克,连用7 - 10天。治疗时剂量可适当增加。原虫病防治:猪弓形虫病:磺胺类药物是治疗猪弓形虫病的特效药物。一旦确诊,应立即使用磺胺嘧啶配合甲氧苄啶进行治疗,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甲氧苄啶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的剂量,每天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3 - 5天。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吨饲料添加1 - 2千克,连用7 - 10天,以巩固疗效。预防继发感染:在猪群发生病毒感染(如猪瘟、蓝耳病等)后,猪的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例如,在猪群感染蓝耳病后,为防止继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可在饮水中添加复方磺胺制剂,连用5 - 7天。4. 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用药方法:拌料给药:将磺胺类药物均匀地混入饲料中,让猪通过采食摄入药物。这种方法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群体疾病,且猪群食欲正常的情况。拌料时要确保药物与饲料充分混合,以免部分猪只摄入药物过量或不足。饮水给药:把磺胺类药物溶解在水中,让猪自由饮用。适用于病情较急,猪只采食困难但仍能饮水的情况。注意药物要完全溶解,并且现配现用,保证药物浓度均匀。
注射给药:对于病情严重、急需控制症状的猪只,可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肌肉注射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静脉注射时要缓慢推注,密切观察猪只的反应。
注意事项:
首次剂量加倍:为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磺胺类药物在首次使用时剂量应加倍,以后按正常剂量使用。例如,治疗猪呼吸道感染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时,首次拌料剂量可调整为每吨饲料添加2 - 4千克,第二天起恢复为每吨饲料1 - 2千克。
搭配等量的碳酸氢钠: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酰磺胺在酸性尿液中溶解度较低,容易析出结晶,损伤肾脏。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同时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以碱化尿液,增加乙酰磺胺的溶解度,防止结晶尿的形成。
注意耐药性: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容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磺胺类药物,可与其他抗菌药物交替使用或联合使用。
注意休药期:磺胺类药物在猪体内有一定的残留期,为保证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不同的磺胺类药物休药期不同,例如磺胺二甲嘧啶的休药期为猪15天,在屠宰前必须确保达到规定的休药期,防止药物残留超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