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保育猪(断奶至70日龄)常出现渐进性消瘦综合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生长迟缓、被毛粗乱,后期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死亡率显著升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病理剖检,深度解析其病因、发病机理,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方案,助力猪场平稳度夏。
01
渐进式消瘦的演变过程
夏季渐进式消瘦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热应激叠加病原感染与管理漏洞共同导致的综合征。其发展具有阶段性:
初期:热应激主导(通常出现在持续28°C以上高温的第3-5天)
临床表现:
群体性采食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可达20-40%),饮水增加,呼吸频率加快(>50次/分钟,严重者呈腹式呼吸),精神沉郁,活动减少,喜卧湿地。体温可能轻度升高(40.0-40.5°C)。生长速度明显放缓。
核心机理:
猪只通过减少产热活动(采食、运动)和增加散热(喘气、体表血流量增加)来应对高温。胃肠道血流量显著减少,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蠕动减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如Occludin表达下调)。
数据参考:
研究显示,环境温度超过28°C时,保育猪日增重(ADG)每升高1°C可下降约30g;料肉比(FCR)上升0.1-0.2。
中期:继发感染与免疫抑制显现(热应激持续1周以上)
临床表现:
猪群出现明显分化。部分猪只持续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苍白或轻度黄染(贫血或肝脏损伤)。呼吸道症状加重:咳嗽(干咳或湿咳)、打喷嚏、流脓性鼻涕,呼吸困难明显(腹式呼吸、犬坐姿势)。部分猪出现间歇性或顽固性腹泻,粪便可能呈黄灰色、糊状或水样。体温可能波动或持续升高(>40.5°C)。
核心机理:
免疫抑制: 热应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持续升高,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如CD4+ T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抗体(如IgG)产生。
肠道屏障破坏: 肠道缺血缺氧和黏膜损伤,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升高),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胞内劳森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
继发感染活跃: 免疫抑制和黏膜屏障损伤为常在病原(PRRSV、PCV2、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回肠炎病原等)和新入侵病原(如PEDV)提供可乘之机,混合感染常见。
后期:多系统衰竭(病程迁延2周以上)
临床表现:
“僵猪”比例显著增加,极度消瘦(肋骨清晰可见,脊柱突出),严重贫血(黏膜苍白),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紫绀),持续性腹泻或便秘,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如链球菌性脑膜炎)或关节肿胀(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死亡率急剧上升。
核心机理:
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持续炎症消耗、重要器官(肺、肝、肾)功能损伤(如间质性肺炎、肝变性坏死、肾小管损伤)共同导致恶病质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02
病理剖检深度解析
剖检是确诊和明确继发感染的关键。渐进式消瘦猪只的典型病变呈现多系统性和复杂性:
一、全身系统:
极度消瘦: 皮下脂肪和体腔脂肪(如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严重消耗或消失,肌肉萎缩、色泽苍白(恶病质)。
二、呼吸系统:
肺脏: 病变多样且常混合存在。
间质性肺炎:肺脏弥漫性肉变、橡皮肺(PRRSV、PCV2特征)。
纤维素性化脓性胸膜肺炎:肺心叶、尖叶、膈叶前下缘实变,表面覆盖大量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膜粘连(APP、Hps)。
支原体肺炎:肺尖叶、心叶对称性“虾肉样”实变。
肺水肿、淤血。
三、消化系统:
胃: 胃底腺区或贲门部溃疡(角切迹溃疡常见),胃内容物可能含有胆汁或少量凝血块(胃食道逆流、胃黏膜损伤)。
肠道:
卡他性、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肠壁变薄或增厚,黏膜充血、出血、坏死、脱落(大肠杆菌、沙门氏菌、PEDV等)。
增生性肠炎(回肠炎):回肠末端及结肠前段肠壁显著增厚如“水管状”,黏膜呈脑回样增生(胞内劳森菌)。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严重者呈大理石样外观(常见于沙门氏菌、PRRSV)。
四、免疫系统:
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肺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水肿、出血,切面多汁或呈大理石样。
脾脏: 可能肿大、梗死(如败血症时)。
五、其他:
肝脏: 肿大、变性(脂肪变性、颗粒变性)、淤血、黄染(胆色素淤积或溶血),有时可见白色坏死点(沙门氏菌)。
肾脏: 肿大、苍白,表面或切面可能见出血点(如猪瘟、链球菌感染),肾盂水肿。
心脏: 心包积液(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心外膜出血点(败血症),心肌柔软、变性。
关节/脑膜: 如继发链球菌或副猪嗜血杆菌,可见关节腔积脓、滑膜炎,或脑膜充血、出血、化脓。
夏季保育猪渐进式消瘦综合征主要剖检病变与相关因素
03
核心病因与诱因深度剖析
一、原发性动因:热应激
生理扰乱: 体温调节负担重,采食量锐减,营养摄入绝对不足。
肠道损伤: 内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
免疫抑制: HPA轴激活、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细胞功能。
二、继发性关键:病原微生物感染
免疫抑制病毒(基石): PRRSV、PCV2感染普遍存在,破坏免疫系统,为其他病原敞开大门。数据: 国内猪场保育猪PRRSV、PCV2抗原阳性率常高达60-80%甚至更高。
条件性致病菌(主力): 副猪嗜血杆菌(Hps)、猪链球菌(SS)、多杀性巴氏杆菌(Pm)、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胞内劳森菌等在应激和免疫低下时大量增殖致病。
其他病毒/细菌: PEDV、轮状病毒(RV)、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如产肠毒素型ETEC、产志贺毒素型STEC)等可导致严重腹泻,加剧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
三、管理性诱因(放大器):
通风降温不足: 无法有效降低体感温度。
密度过高: 加剧热应激、空气污浊和病原传播。
饮水不足/水质差: 高温下需水量激增,缺水严重影响散热和代谢。
饲料霉变/营养不均衡: 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抑制免疫、损伤脏器;营养缺乏(如维生素E、硒)降低抗应激能力。
断奶/转群/免疫等应激叠加: 管理不当的操作进一步加重应激负担。
生物安全漏洞: 增加新病原引入风险。
04
综合防控策略
防控需从消除热应激、控制继发感染、优化管理多管齐下:
一、环境控制:降温是基石
物理降温:
湿帘-风机系统: 最有效,目标降低舍温5-8°C,确保风速(保育舍建议0.5-1.5m/s)均匀覆盖猪体。
喷雾/滴水降温: 在湿帘效果不足区域辅助,注意避免湿度过高(>80%)。滴水降温更适用于定位栏母猪,保育猪需谨慎以防湿度过大。
遮阳隔热: 屋顶喷白、加装隔热层,减少热辐射。
通风保障: 确保风机正常运转、进风口面积足够(与风机匹配),消除通风死角。夜间持续通风。
二、营养与水管理:提升抗逆力
调整饲喂策略:
提高日粮能量浓度: 添加1-3%脂肪粉(如大豆油、椰子油)或使用膨化全脂大豆。
提高蛋白品质与消化率: 使用优质鱼粉、血浆蛋白粉、发酵豆粕等易消化蛋白源,适当降低粗蛋白水平(但保证必需氨基酸平衡,尤其是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添加功能性添加剂:
抗应激: 维生素C(200-500g/吨)、维生素E(100-200 IU/kg)、有机铬(酵母铬,200-400ppb)。
维护肠道健康: 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益生元(低聚果糖、甘露寡糖)、丁酸钠(1-3kg/吨)、中草药提取物(如黄芪多糖、绿原酸)。
缓解氧化应激: 复合抗氧化剂(如乙氧基喹啉、BHT,配合VE/VC/Se)。
霉菌毒素吸附剂: 广谱高效产品(如改性蒙脱石、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饮水管理:
充足清洁: 确保水压流量充足(乳头式饮水器要求>0.5L/分钟),每天检查疏通水嘴。定期清洗消毒水线(如使用过氧化物或氯制剂)。
清凉饮水: 避免水管暴露在阳光下导致水温过高(>25°C会显著降低饮水量)。可在水箱/水线加装隔热层或少量投放冰块(需评估可行性)。
电解质/营养补充: 在极端高温或腹泻期间,饮水中可添加电解质(钾、钠、碳酸氢盐)、葡萄糖、复合维生素(特别是B族、VC)。
三、疫病防控:精准免疫与生物安全
核心疫苗免疫: 根据本场病原压力,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PRRS(活苗或灭活苗)、PCV2(圆环)、支原体(Mhp)、流行性腹泻(PEDV)等疫苗免疫程序,确保免疫效果(抗体监测)。
药物预防(策略性): 在断奶转群、高温预警期等关键应激点,针对性使用敏感药物进行脉冲式给药,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如Hps、SS、回肠炎)。常用方案:替米考星/泰万菌素(抗PRRSV复制兼抗菌)+ 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疗程7-10天。务必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严格的生物安全: 执行全进全出(AIAO),彻底清洗消毒(选择对圆环等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戊二醛),控制人员物资流动,有效灭鼠灭蝇。
四、精细化管理:减少应激源
降低饲养密度: 夏季至少比标准降低10-20%,确保每头猪有足够躺卧和活动空间。
优化操作: 避免在一天中最热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转群、免疫、治疗等操作。操作过程温和。
保持干燥卫生: 及时清理粪尿,保持栏舍干燥,减少氨气浓度和病原滋生。潮湿环境易诱发渗出性皮炎(葡萄球菌感染)。
及时挑出病弱猪: 设立病猪隔离护理栏,给予特殊护理(如更高营养浓度的湿拌料、饮水加药、保温或额外降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