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健康管理和营养改善使母猪的繁殖潜力得到极大提升,而这加剧了子宫内环境营养物质的竞争,使仔猪出生重下降,体重变异增加;另一方面产仔猪数量与产程呈正相关,进而导致死胎增多。经过不断验证,妊娠期的营养摄入可极大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生殖激素的释放,从而改善面临的问题。本文重点分享饲喂方式对提高仔猪出生体重和优化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一、妊娠不同阶段对营养需求的差异

随着妊娠进行,母猪的营养需求会发生显著变化,而饲喂策略则应满足母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 妊娠前期,即在配种后的前30天,重点是恢复体况,提升胚胎存活和植入。
  • 妊娠中期,即第30-75天,重点转向促进年轻母猪的生长发育,补充经产母猪耗损的身体储备。
  • 妊娠后期,大约是分娩前的最后45天,主要关注发育中的胎儿和乳腺的生长。
  • 在此期间,充足的营养对胎儿发育、成功哺乳、提高出生重和仔猪均匀度至关重要。

二、妊娠后期料量的影响

1.生理状况

  • 饲料量和胎次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了母猪的生理状况。
  • 妊娠后期饲喂3.5kg/d,使高背膘厚度母猪的数量增加。
  • 低饲喂量母猪在断奶时的背膘损失更高。

2.母猪繁殖性能

  • 妊娠后期的饲料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大部分参数均无显著影响。
  • 尽管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于低采食量的母猪,在妊娠后期接受较高饲料量的母猪在断奶期间体重损失小。
  • 饲喂3.50kg/d的母猪在窝均总仔、窝均活仔、仔猪存活率以及断奶仔猪数等方面显示出更高的数值;在木乃伊数、死胎、死亡率和断配天数等方面较低。

3. 分娩行为和姿势变化

  • 料量、胎次和交互作用对母猪的平均产程和产仔间隔没有显著影响。
  • 在妊娠后期,饲喂3.50kg/d的母猪产仔间隔小于10min的最小值和分布有显著影响。
  • 料量和母猪胎次对母猪分娩前后站立次数无显著影响。

与饲喂2.50kg/d的母猪相比,高饲喂量母猪在分娩前后的站立时间在数值上要短一些。

  • 料量和胎次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分娩前和分娩开始时的站立频率。
  • 在高饲喂量的母猪中,一胎母猪在分娩前一天和分娩开始时的平均站立频率明显更高。
  • 与饲喂2.50kg/d的母猪相比,高饲喂量母猪的站立频率显著更低。

4. 仔猪生长特征

  • 仔猪的生长性能与妊娠后期采食量的增加呈正相关。
  • 饲喂3.50kg/d母猪的仔猪出生重和3天后的体重增加大于2.50kg/d的。
  • 妊娠后期,母猪饲喂3.50kg/d时,断奶仔猪的体重更高。

三、生产上的启发

1.提高和适当延长“攻料期”

  • 一胎母猪适合采用“步步高”式饲喂曲线,经产母猪则适用“高低高”式饲喂曲线;无论哪种饲喂方式,都需要提高妊娠后期料量,提升仔猪的均匀性;为母猪分娩和哺乳做好营养和能力储备,提升母性行为。
  • 在King等人引用的一项研究中,一胎母猪采用高低高阶段喂养策略,总共增加63kg饲料,使平均出生重从1.30kg增加到1.38kg。
  • 根据生产实践发现,延长和细化攻料期,分为11-14周和15-16周,逐步提升后期料量,可显著提高仔猪出生重和活力。

2.营养策略--提升仔猪出生重和活力

  • 妊娠早期补充L-肉碱和妊娠后期控制能量水平或赖氨酸水平。
  • Moreira等人研究,在妊娠期的最后三分之一补充L-精氨酸可以改善产仔数的均匀性和新生仔猪体温调节的身体特征。
  • 另一种策略从妊娠第90天到分娩,将母猪的日采食量增加约1kg。
  • 目标是为怀孕的母猪提供妊娠后期所需的额外能量和氨基酸,以支持受孕母猪的指数生长。
  • 在妊娠后期增加日均采食量有助于乳腺发育、产奶、胎儿生长和仔猪体温调节的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