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安全内涵
生物安全(Biosecurity)中的“生物”不仅仅指具体的生物形式(如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生物、外来入侵物种、实验室培养的生物样品),还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如毒素、遗传物质、生物制剂)、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如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生物恐怖活动、生物武器)、生物伦理(如争议性克隆技术)、生物资源保护(如珍稀物种或遗传资源剽窍)以及国际规范(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因此,生物安全的内涵远超过传统“疾病防控”的范畴,而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跨学科性、全球性特征的,涵盖广泛、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概念,是通过科学、法律、技术和管理手段,预防、控制和应对生物性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农业与食品、生态与环境、科技与伦理等方面的健康与安全。
其中,公共卫生安全主要涉及人类国际疫病全球共治、高等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抗生素耐药性(AMR)治理等;农业与食品安全主要涉及动植物疫病防控、转基因生物管理、区块链技术食品溯源体系建立等;生态与环境安全主要涉及生态养殖推广、入侵物种防控、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导致生物威胁分布扩大应对等;科技与伦理安全主要涉及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规范、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风险监督与评估、伦理边界与审查、基因数据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等。
生物安全是应对全球健康危机的必然选择,当前生物安全主要矛盾是人类对自然干预能力增强与风险控制能力滞后的矛盾。我们清楚认识到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而是与动物、环境共生于同一健康网络,每个环节安全都关乎整体健康。
中医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阐述人与自然是动态平衡的整体;以“治未病”哲学思想阐述预防为主的风险防控;以“五行生克”哲学思想提示事物间普遍联系性以及事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哲学思想阐述学科交叉融合,和而不同,反对极端偏颇,反对背离伦理和公约的生物技术过度开发与应用。因此,推动“One Health”一体化健康理念,普及生物安全科学认知,打破学科与地域界限,跨学科跨地域协作,建立基于大数据与AI疫病早期预测预警模型和病原遗传演变分析,在技术理性与自然敬畏之间寻求平衡,在“发展”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构建人类-动物-环境三位一体化健康管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未来。
消毒
二、动物生物安全内涵
人类已知传染病约60%来源于动物(包括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这类传染病被称为人兽共患病,如流感、狂犬病、炭疽、鼠疫、布鲁氏菌病等;人类新发传染病(SARS、COVID-19、禽流感等)75%-80%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因此,动物生物安全不仅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更是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病兽防和关口前移,从源头防控动物疫病,才能降低人类感染风险。
动物生物安全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预防、控制、净化和消灭动物疫病,降低或消除其对人类、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威胁,保障人类公共卫生、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动物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养殖场(生物安全设计)、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止其向畜禽和人类传播)及跨境运输(活体生物、肉类产品及遗传物质的检疫与消毒)等领域。
养殖场生物安全设计:(1)动物健康管理:遵循动物自然属性,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推动动物及其产品健康认证与供应链可追溯。(2)病原体防控: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科学选址,有较好天然屏障;通过检疫、隔离、消毒、免疫、治疗、扑杀等措施,防止病原体传入。(3)生物安全设施:在养殖场、实验室、运输工具等场所设置物理屏障,如消毒通道、隔离区,防止交叉污染。(4)废弃物处理:规范动物排泄物、病死动物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避免病原体对环境污染。(5)跨境与国际贸易管理:遵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则,加强动物及产品进出口检疫,防止病原体通过贸易或人员流动跨国传播。(6)应急响应与法规保障:完善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响应。
三、生物安全在猪场实施策略思考
猪场生物安全是猪群健康管理中一个重要技术和管理措施。猪场生物安全从狭义上讲即猪安全,其内涵就是不让病原从猪场外进入到猪场内,进入猪场内病原不让其进入猪舍内,进入猪舍内病原不让其进入猪圈内,进入猪圈内病原不让其接触到猪,接触到猪不感染,感染猪不发病。构筑以屏障防线、技术防线、管理防线的多层立体生物安全防火墙,才能有效地保障猪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400年前,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指出,最好医生是人类本身,人类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可让疾病自愈。同样,中医理论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扶正祛邪”阐述增强自身抗病力的重要性。打铁还得自身硬,动物疫病发生与否由病原微生物致病力与动物机体抗病力之间斗争而决定,当机体抗病力超过病原致病力,则动物处于健康;当势均力敌时,则和平共处,则处于无症状感染;当病原致病力超过机体抗病力,则动物发病。在生产实际中,我们遇到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并层出不穷,且生产中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动物所遇到的病原微生物也不尽相同,在免疫压力下,病原微生物变异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很难或无法预知和驾驭,建立优先从猪自身抗病力出发的疫病防控思路显得更加科学,这与中医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等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
构建基于猪自身免疫力出发的疫病防控,首先树立“养重于防”理念,遵循猪自然属性,因家猪经野猪驯化后人工圈养,使其失去对环境、食物、饮水等方面的选择权,全由人为控制,优良饲养管理就是满足猪天然属性和生活习性,温度、湿度、密度、饲料、饮水、通风、阳光、减少应激和抗应激等是饲养管理的八大关键环节。(1)温度:猪是恒温动物,对温度十分敏感,是饲养管理重中之重,温度低于20℃时,需升温保暖,温度过高应防暑降温。(2)湿度:猪喜干燥,干燥也不利病原在环境中存活,适宜相对湿度为55-65%。(3)密度:猪生长发育是饲料消化吸收(氧化还原反应)过程,需要充足氧气;猪生长激素分泌时间在晚上,足够猪位来满足猪良好睡眠,适宜密度不低于每公斤体重0.0216m2。(4)饲料:机体一切物质(肉、蛋、奶、免疫力)均源于饲料,应提供全价绿色易消化吸饲料,防止饲料霉变。(5)饮水:机体70%是水分,水分是机体物质运输和代谢媒介,采食量与饮水量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保证充足清洁干净水源,饮水压力、位置和高度要适合猪生长需求。(6)通风:有毒气体(如CO2、H2S、NH3)挤占氧气空间,刺激呼吸道粘膜,适宜通风风速为0.5-1m/秒,二氧化碳低于3000ppm(体积浓度),氨气低于15ppm(体积浓度)。(7)阳光: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是生命健康的基石,万物阳气源于太阳,应创造条件给予阳光淋浴。(8)应激:应激是万病之源,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应激,有应激应通过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和中草药抗应激。
猪场生物安全分为理念性生物安全、设施性生物安全、技术性生物安全和管理性生物安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理念性生物安全就是养猪从业人员从思想意识、疾病防控观念层面认识和理解生物安全。第二层次,设施性生物安全是从建设层面考虑猪场选址、场区布局、生产流程规划,洗消烘水毒设备、空气过滤系统和净水系统设置,以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第三层次,技术性生物安全是诊断、检疫、隔离、消毒、免疫、治疗、淘汰、扑杀、病害动物及污染物无害处理等技术措施。第四层次,管理性生物安全是如何让日常生物安全措施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生物安全需要遵循管理原则和技术原则两个原则。其中,管理原则10条,分别是:(1)以人为本原则;(2)猪为中心原则;(3)风险意识原则;(4)自繁自养原则;(5)全进全出原则;(6)养重于防原则;(7)大道至简原则;(8)因地制宜原则;(9)严格执行原则;(10)与时俱进原则。技术原则10条,分别是:(1)系统防控原则;(2)科学选址原则;(3)引种隔离原则;(4)精准检疫原则;(5)消毒切断原则;(6)区分净污原则;(7)单向流动原则;(8)互不交叉原则;(9)早快准狠原则;(10)剔除净化原则。
来源:粤猪协 编辑:刘新远 审核:孙志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