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Objectives)

  • 比较三种PRRSV变异株的感染性。
  • 估计其最小感染剂量(Minimum Infectious Dose, MID)和半数感染剂量(ID₅₀)。
  • 描述感染后鼻腔和直肠病毒的排毒模式。
  • 评估感染猪组织中的显微病变(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实验背景(Background)

  • PRRSV 分为 PRRSV-1(Betaarterivirus europensis)和 PRRSV-2(Betaarterivirus americana)两个种。
  • 在美国,PRRS 是养猪业中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年损失高达 12 亿美元。
  • 该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如鼻液、唾液、粪便等)排毒,导致间接传播。
  • 不同感染途径(如鼻腔或口服)会影响其感染剂量(ID₅₀)。
  • 自1992年以来,出现了新的PRRSV变异株,其中2020年出现的L1C.5株引发广泛关注。
  • 既往研究比较了不同PRRSV株的毒力和传播性,但未使用不同浓度来比较其感染性。


实验方案(Experimental Design)

  • 病毒株与制备:
    • 选取三种PRRSV-2变异株:L9A、L1A、L1C.5。
    • 所有病毒株在MARC-145细胞中进行传代扩增后制成不同的浓度(10⁴ 到 10⁰ TCID₅₀/mL)。
    • 每种浓度应用于6头4周龄的猪,共分为34–36头猪,此外还设有阴性对照组。
  • 感染途径:
    • 所有猪通过鼻腔接种病毒。
    • 实验期间,避免不同房间之间的交叉污染,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流程。
  • 采样与检测:
    • 在0、1、4、7、11、16、21、26、30 dpi采集血液、鼻拭子和直肠拭子样本。
    • 使用RT-PCR检测病毒存在,4 dpi定义为确认感染的时间点。
    • 在11 dpi 和 30 dpi对部分猪进行安乐死,采集肺、脑、心、肝、淋巴结等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
  • 数据分析:
    • 使用R语言中的MASS包,通过probit回归模型计算ID₅₀。
    • 使用Fisher’s Exact检验比较不同变异株与剂量组间的感染率差异。
    • 排毒模式与组织病变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Results)

  • 感染状态确认:
    • 所有猪在接种前(-3 dpi和0 dpi)血清学和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 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转阳。
  • 感染率与ID₅₀、MID:
    • L1C.5 变异株在4 dpi的感染率最高(30头猪中有26头阳性),其次是L1A(19/30)和L9A(15/30)。
    • Fisher检验显示L1C.5与其他两种变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和0.039),而L9A与L1A无显著差异。
    • L1C.5的ID₅₀最低,感染者所需的病毒量更少。
    • 所有变株的MID低于10³ TCID₅₀/mL,L1C.5和L1A的MID甚至低于10¹·⁵。
  • 病毒排毒(shedding)模式:
    • 高剂量组的鼻腔排毒1 dpi即可检测到;7 dpi所有鼻腔样本均呈阳性。
    • 直肠排毒在4 dpi多数样本呈阳,7 dpi除一头外全部呈阳。
    • 三种变株的鼻腔和粪便排毒模式在定性上相似,无明显差异。
  • 组织病理学结果:
    • 肺脏最常见病变,表现为轻度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
    • 心脏和脑的病变较为少见,其中L1C.5组的脑部和心脏病变率显著高于其他变株。
    • 在L1C.5变株中,多个淋巴组织(如扁桃体、淋巴结)呈现生发中心增生或结构破坏。
    • 在阴性对照组中,有2头L9A对照组猪意外出现了非特异性肺部病变,但未检出病毒。


实验讨论(Discussion)

  • 感染性差异:
    • L1C.5表现出最强的感染性,其ID₅₀和MID均较低,表明该变株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
  • 排毒模式:
    • 排毒在不同变株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该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量和采集频率的限制。
    • 鼻腔高浓度组在1 dpi检测到病毒,可能是接种残留所致。
    • 排毒具有间歇性,说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能影响结果的一致性。
  • 组织病变比较:
    • L1C.5感染猪的脑、心脏及淋巴组织病变更为普遍,表明该变株具有更广泛的组织趋向性。
    • 部分非特异性肺部病变出现在对照组,但病毒检测为阴性,说明病变也可能由其他未知因素引起。
  • 病毒传代数影响:
    • L1C.5传代次数最少,可能导致其毒力更强或更接近自然状态。
    • 传代次数对病毒特性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对其他猪病病毒(如PEDV、PDCoV)也是如此。
  • 生物安全与实验设计局限性:
    • 控制间接传播的严格措施执行到位,但仍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感染是由于交叉污染。
    • 采用鼻腔单一接种途径,限制了对其他感染途径的比较。


观点与建议(Opinions & Recommendations)

  1. 进一步比较感染途径:
    • 建议后续研究包括不同感染途径(如口服、肌肉注射、气雾)以评估变株在不同路径下的感染性差异。
  2. 改进采样方法:
    • 使用不同的拭子(如尼龙拂拭子)或更高效的采样手段可能提升病毒RNA检出率和准确性。
  3. 组织病变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
    • 未来研究可分析病毒载量与组织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变异株是否在特定组织中更具致病性。
  4. 验证更低接种剂量:
    • 本次实验未测试1 TCID以下的极低浓度,低剂量阈值仍需进一步验证。
  5. 纳入更多病毒变异株:
    • 可扩展研究包含更多近年流行的变异株(如L1B或L1D),增强结论的普遍性和流行病学意义。
  6. 疫病防控与监测策略优化:
    • 本研究提示L1C.5变株可能具备更强传播潜力,养殖场应对该类病毒加强监控与早期诊断。




【版权声明】来源:贾兽医AI。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