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饲养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
断奶是仔猪生命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也是养殖过程中挑战最大、死亡率最高的阶段之一。仔猪从依赖母乳、温暖安全的产房环境,骤然过渡到独立采食固体饲料、面对复杂微生物环境和群体竞争的保育舍,面临着营养、环境、免疫和心理的多重应激。此阶段管理不当极易导致生长停滞、腹泻爆发(尤其是断奶后腹泻)、呼吸道疾病(PRDC)频发,甚至高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科学、精细的断奶仔猪饲养管理,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平稳度过危险期,保障仔猪健康,促进其快速、均匀生长,为后续育肥阶段奠定坚实的体况基础。
本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基于现代养猪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从环境准备、转运安置、饲养营养、健康防疫到环境控制等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与操作规范。其核心原则在于:营造舒适稳定的环境、提供精准易消化的营养、构建坚固有效的免疫防线、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并通过精细化的日常观察与管理实现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本SOP旨在为猪场,尤其是中小规模猪场,提供一套清晰、可执行的操作指南,助力提升断奶仔猪成活率、健康度和生长性能,最终实现养殖效益的提升。
SOP关键词: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环境准备、转运、饲料管理、饮水管理、日常巡视、营养调控、健康管理、免疫接种、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应激处理、疾病监测、日常保健
目录(文章字数较长,为帮助阅读,请先参阅)
1,环境准备与设施检查
(1)保育舍清洁消毒
(2)设施设备检查与维护
(3)温度、湿度、通风调节
2,断奶仔猪转运
(1)转运前准备
(2)转运操作要点
(3)转运后安置
3,饲养管理
(1)饲料管理
(2)饮水管理
(3)日常巡视与观察
4,营养调控
(1)断奶后饲料选择与过渡
(2)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
(3)限量饲喂与逐渐增量
5,健康管理
(1)常见疾病防控
(2)免疫接种
(3)日常保健与用药
6,环境控制
(1)温度管理
(2)湿度管理
(3)通风管理
(4)光照管理
7,卫生防疫与疾病控制
(1)日常卫生清洁
(2)疫病监测与预防
(3)疫情应急处理
饲养管理流程与技术要点详述
(一)环境准备与设施检查 (核心:安全、舒适、无病原)
1,保育舍清洁消毒 (关键第一步):
(1)清空与预处理: 彻底清除上一批次所有猪只、饲料残渣、垫料(如使用)、粪便和废弃物。移除可移动设备(料槽、隔板等)进行单独清洗消毒。
(2)高压冲洗: 使用≥70℃热水(或添加清洁剂)进行高压冲洗,覆盖地面、墙面(至少1.5米高)、栏杆、漏缝地板下方、通风口、天花板等所有表面。确保无可见污物、粪痂、饲料残留。冲洗时间不少于30分钟/栏。
(3)泡沫浸泡与刷洗: 喷洒泡沫清洁剂(碱性为主,如氢氧化钠溶液2-3%),作用15-20分钟,配合硬毛刷重点刷洗顽固污渍区域(如料槽下方、墙角)。
(4)二次冲洗与检查: 彻底冲洗掉所有泡沫和污物,确保无清洁剂残留。目视检查所有角落是否洁净。
(5)消毒 (关键步骤):
-物理消毒: 对耐高温表面(如水泥地面、金属栏杆)进行火焰消毒(喷枪温度800-1200℃),缓慢移动,确保表面呈微棕色(约3-5秒/㎡)。
-化学消毒:
首次消毒: 使用广谱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癸甲溴铵复合剂1:200,过硫酸氢钾复合盐1:200,碘制剂1:500),按推荐浓度精确配制。使用低压喷雾器(雾滴直径80-120μm)或泡沫发生器,确保所有表面(包括漏缝板下方、设备背面)均匀湿润,不留死角。用量≥300ml/㎡。作用时间≥30分钟(保持湿润)。
二次消毒 (可选但推荐): 间隔24小时后,使用不同类型消毒剂(如氯制剂、酚类)进行第二次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同上。轮换消毒剂种类防止耐药性。
(6)干燥: 至关重要! 打开所有门窗、通风设备,必要时使用风扇强制通风。目标:至少48小时空栏干燥。潮湿环境是病原温床。干燥后舍内应无任何异味(尤其消毒剂味)。
(7)白化 (可选): 干燥后,可用新鲜熟石灰乳(20%)对墙壁(1.2米以下)、地面进行粉刷,辅助消毒和干燥。
2,设施设备检查与维护:
(1)饮水系统:
水嘴/水碗: 检查是否堵塞、漏水,水流速度是否达标(仔猪:250-350ml/分钟)。调整水嘴高度至猪只肩部水平(初期约25-30cm)。
水管水箱: 排空残留水,冲洗消毒(可使用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泡腾片)。检查有无破损、渗漏。
水质检测: 进猪前检测水质,确保大肠杆菌<100 CFU/100ml,总细菌数<1000 CFU/ml,硝酸盐<50mg/L,硬度适中。
(2)饲喂系统:
料槽: 检查是否清洁无霉变、无破损、无尖锐边缘。调整料槽高度便于仔猪采食(初期槽底离地约10-15cm)。计算料位空间(≥5cm/头)。
自动料线: 检查下料是否顺畅,无堵塞、霉变。清洁料箱、绞龙、下料管。
(3)环境控制系统:
保温设备: 检查保温灯/加热板/地暖:红外灯功率(250W)、高度(离地面50-70cm,可调)、防护罩是否完好;电热板/地暖温控是否精准(测试表面温度28-30℃)、无漏电风险。备足备用灯泡/加热元件。
通风设备: 检查风机(百叶窗开闭灵活、皮带松紧、电机无异响)、湿帘(清洁无堵塞、水循环正常)、进风口/排风口(开闭灵活、无遮挡)、温控器/时控器设定准确。测试最小通风量和最大通风量是否达标。
温湿度探头: 校准准确性(与标准温度计比对),放置位置合理(猪只活动高度,避开热源、风口)。
(4)温度、湿度、通风调节 (进猪前24小时启动):
温度: 提前开启供暖设备,确保仔猪转入时,躺卧区温度稳定在28-30℃(寒冷季节可略高0.5-1℃)。使用温度计多点监测(尤其角落)。目标温度曲线:
第1周:28-30℃;
第2周:26-28℃;
第3周:24-26℃;
第4周及以后:22-24℃。
每周降温1-2℃。
湿度: 目标范围60%-70%。
湿度过高(>75%):加强通风(避免贼风),使用生石灰吸湿(安全放置),检查饮水器是否漏水。
湿度过低(<50%):可在走道适量洒水(避免猪床潮湿),使用加湿器(谨慎,防诱发腹泻)。
通风: 进猪前以最小通风模式运行(保证换气,避免贼风)。
目标:氨气浓度<15ppm,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无刺鼻异味。根据舍内空气质量(人眼不刺激流泪)、温湿度、猪群状态(是否扎堆或远离通风口)灵活调整。关键:避免贼风直吹猪体。
(二)断奶仔猪转运 (核心:最小化应激)
1,转运前准备 (断奶前1-3天):
(1)健康评估: 仅转运健康仔猪。剔除病弱、体重过轻(<4.5kg)、有明显外伤或畸形个体。记录每窝/每栏转运头数、均重。
(2)免疫与保健: 确保断奶前计划内的疫苗(如支原体、圆环)已接种完毕,处于有效保护期。可在断奶前1-2天饮水中添加抗应激包(电解质多维、维生素C 200-300mg/L、益生菌)。
(3)空腹管理: 断奶当天停喂一顿母乳(通常在上午断奶),但保证饮水充足。避免饱腹运输引发呕吐或应激性腹泻。
(4)工具准备: 清洁消毒的转运车/筐(铺垫干燥垫料或麻袋)、称重设备(用于分群)、记录本、标识工具(喷漆、耳标钳等)。冬季准备挡风保暖设备。
(5)人员安排: 固定熟练、动作轻柔的操作人员。明确分工(抓猪、传递、计数、运输、接收安置)。
2,转运操作要点:
(1)抓猪: 动作轻缓! 抓后肢或双手托住胸腹部,严禁抓耳朵、尾巴或抛掷。使用赶猪板辅助,减少驱赶距离和惊吓。
(2)分群: 按体重和性别分群是关键! 理想体重差异<1.5kg/栏。公母分开饲养可减少打斗和爬跨。
推荐混群方式: 原窝为主,将体重相近的2-3窝小群合并(减少陌生感),或彻底打乱按体重性别严格分群(需更多空间适应)。
每栏饲养头数: 根据栏舍面积,保证初期≥0.3㎡/头,后期≥0.4㎡/头(如1.8m x 2.4m栏可养12-15头)。
(3)运输: 运输车/筐密度适中(≥0.05-0.06㎡/头),避免挤压。运输过程平稳驾驶,避免急刹急转。运输时间尽量短(<2小时),避开极端天气(高温、严寒、大雨)。冬季注意保暖防风,夏季注意遮阳通风。
3,转运后安置 (关键前48小时):
(1)入栏: 将仔猪轻柔放入已预热好的保育栏。同一栏猪只同时放入。
(2)引导与适应: 立即引导仔猪找到饮水器和料槽(可将少量饲料撒在料槽或垫板上,将水嘴轻轻塞入仔猪口中诱导饮水)。保证饮水器水流顺畅、水温适宜(20-25℃)。前24小时饮水中持续添加抗应激包(电解多维、维生素C、益生菌)。
(3)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光线稍暗(前6-12小时),让仔猪充分休息,缓解运输应激。避免频繁打扰。
(4)初次饲喂: 仔猪安静休息后(通常2-4小时),提供少量(20-30g/头)适口性极佳的开口料(如颗粒小、乳香味浓的乳猪料)。
可湿拌料(料水比1:2)或撒在干净的垫板/料槽内。
前3天坚持“少喂勤添”(每天6-8次),保持饲料新鲜。
(5)密切观察: 入栏后前24小时专人重点巡视,观察饮水、采食、休息、排泄是否正常,有无打斗、扎堆、精神沉郁个体。
(三)饲养管理 (核心:保障基础需求,及时发现问题)
1,饲料管理:
(1)选择与质量: 使用优质、高消化率、适口性好的保育前期料(通常含乳清粉、优质鱼粉、酶解蛋白、膨化谷物)。检查饲料色泽、气味正常,无结块、霉变、异味。索要并保存每批次饲料质检报告。
(2)储存: 饲料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库房。离地离墙(>20cm)堆放。先进先出。库存时间:粉料≤7天,颗粒料≤14天(夏季更短)。定期清理料仓/料箱死角残留。
(3)饲喂操作:
前3天:
湿拌料为主(料水比1:1.5-2),少量(50-80g/头/次)多餐(6-8次/天),撒在料槽或干净垫板上。保持料槽清洁,每次投料前清除剩料和粪便。
4-7天:
逐渐过渡到干料。增加每次投喂量(80-120g/头/次),减少次数(4-5次/天)。确保料槽中始终有少量新鲜饲料(自由采食初期需谨慎)
可逐步过渡到保育后期料,并视猪群采食情况(料槽在下次饲喂前1小时左右清空为宜)采用自由采食或定时定量(3次/天)。自由采食需每天彻底清槽1-2次,防止霉变。
记录:
准确记录每日每栏投料量、剩料量,计算日采食量。
2,饮水管理 (比饲料更重要!):
(1)水质保障: 定期(至少每季度)进行水质检测。使用合格的饮用水或经处理(过滤、消毒)达标的水。
(2)供应保障: 24小时不间断供应清洁饮水。
每日检查:
水流速: 仔猪:250-350 ml/分钟。用容器接水30秒测量。
水嘴高度: 随猪只生长调整至肩部高度(初期25-30cm,后期35-40cm)。
是否堵塞、漏水: 观察水嘴滴水情况,检查水碗水位。
(3)清洁消毒: 每周至少1次对饮水系统(水嘴/水碗)进行清洗(可用毛刷)和消毒(可使用专用饮水消毒剂或酸化剂按说明添加)。
3,日常巡视与观察 (每日至少3次:早、中、晚):
(1)行为观察:
采食饮水: 观察是否积极、有无争抢或不吃料的猪。
精神状态: 是否活泼、眼神明亮?有无精神萎靡、嗜睡、离群独处?
休息姿势: 是否舒适分散躺卧?有无扎堆(冷)或远离热源(热)?
呼吸状态: 是否平稳?有无咳嗽、喷嚏、呼吸困难(腹式呼吸)?
排泄: 观察粪便形态(理想:成型软便)、颜色(有无血便、灰白、黄色稀便)、尿液颜色。
皮肤与被毛: 有无苍白、发红、发绀、皮疹、伤口、被毛粗乱?
肢蹄: 有无跛行、关节肿胀、蹄部损伤?
打斗行为: 有无过度打斗、咬尾咬耳现象?
(2)环境检查: 温湿度计读数、空气质量(刺鼻?)、垫料干燥度、饮水器/料槽状况、通风设备运行、照明。
(3)记录与处理: 发现异常个体(标记:喷漆、记号笔),及时隔离到病猪栏,测量体温,报告兽医诊断处理。详细记录巡视情况(采食量、异常猪只、环境参数、处理措施)。
(四)营养调控 (核心:平稳过渡,精准满足需求)
1,断奶后饲料选择与过渡:
(1)饲料阶段:
阶段1 (断奶-7kg或第1周):
高消化率乳猪料。特点:高乳制品(乳清粉>10%, 高效化蛋白原料(优质鱼粉、酶解蛋白等,2-6%)、高能量(DE≥14.5 MJ/kg)、低蛋白(18-20%)、低系酸力、添加酸化剂、酶制剂、益生菌、香味剂。颗粒直径:2.0-2.5mm。
阶段2 (7kg-11kg或第2-3周):
保育前期料。逐渐降低乳制品含量,增加植物蛋白(膨化大豆、豆粕)和谷物。能量(DE≥14.0 MJ/kg),蛋白(18-19%)。继续添加功能性添加剂。
阶段3 (11kg-25kg或第4周-转出):
保育后期料。以植物性原料为主,能量(DE≥13.5 MJ/kg),蛋白(17-18%)。颗粒直径可稍大(3.0-3.5mm)。
(2)过渡方法 (至关重要):
时间: 推荐7-10天完成过渡。
比例: 第1-2天:旧料100%;第3-4天:旧料75% + 新料25%;第5-6天:旧料50% + 新料50%;第7-8天:旧料25% + 新料75%;第9-10天:新料100%。
操作: 必须混合均匀! 最好使用混合机。人工混合需反复翻倒至少3遍。“少喂勤添” 原则在此阶段尤为重要,确保每次投喂都是混合料。
2,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与配方调整:
(1)核心目标: 满足维持、生长(蛋白质沉积)、免疫的需求,同时最小化腹泻风险。
(2)关键指标参考:
-能量 (DE):
阶段1: 14.5-15.0 MJ/kg;阶段2: 14.0-14.5 MJ/kg;阶段3: 13.5-14.0 MJ/kg。
-粗蛋白 (CP):
阶段1: 18-20%;阶段2: 18-19%;阶段3: 17-18%。 重视氨基酸平衡(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而非单纯高蛋白。 阶段1赖氨酸≥1.35%。
-脂肪:
优质油脂(豆油、椰子油)提供能量,阶段1:5-8%。
-纤维:
适量可溶性纤维(甜菜粕、燕麦)有益肠道健康,阶段1:<3%;阶段3:<5%。
添加剂:
酸化剂(柠檬酸、甲酸)、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非淀粉多糖酶)、益生菌、益生元(寡糖)、植物精油、氧化锌(通常前2周≤1200-1600ppm,后需减量停用)、维生素(尤其VE、VB族、VC)、微量元素(有机形式吸收更好)。
(3)调整依据: 猪群健康状况(尤其肠道)、采食量、生长速度(日增重)、饲料转化率(FCR)、季节(冬季适当提高能量)。
3,限量饲喂与逐渐增量 (预防消化紊乱):
(1)为什么限量? 断奶仔猪消化酶分泌不足,胃酸分泌少,肠道绒毛受损,过量采食极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
(2)限量标准 (断奶后第1周):
第1天:50-80g/头/天 (分6-8次)。
第2-3天:80-120g/头/天 (分5-6次)。
第4-7天:120-200g/头/天 (分4-5次)。 目标:第7天日采食量达到250g/头以
(3)逐渐增量:
第2周:日采食量目标300-400g/头。根据采食情况,每天或每2天按10-15%幅度增加投喂量,或过渡到自由采食(需密切监控剩料和粪便)。
第3-4周:日采食量目标500-700g/头。自由采食为主,每天必须彻底清槽1-2次!
(4)关键: 观察粪便! 一旦粪便变软或出现腹泻迹象,立即减少投喂量20-30%,甚至短暂控料(6-12小时只供水),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益生菌。
(五)健康管理(核心: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
1,常见疾病防控:
(1)消化道疾病 (重中之重):
病原: 大肠杆菌(ETEC, EPEC)、轮状病毒、球虫、梭菌等。
营养管理:
优质易消化饲料、平稳过渡、合理限量、酸化剂、氧化锌(合理使用)、益生菌。
环境管理:
保温(尤其腹部)、干燥、清洁卫生、减少应激。
疫苗:
根据场内流行情况考虑大肠杆菌(K88, K99, 987P, F41菌毛)疫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TGE/PED)疫苗(母猪免疫更重要)。
药物预防/治疗:
在兽医指导下,断奶前后饲料/饮水中可添加敏感抗生素(如安普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或抗球虫药(如托曲珠利、地克珠利)。治疗需做药敏试验。 补水补液(口服补液盐)是治疗腹泻的基础。
(2)呼吸道疾病 (PRDC):
病原: 支原体肺炎(M.hyo)、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副猪嗜血杆菌(Hps)、传染性胸膜肺炎(APP)、流感病毒(SIV)等。
防控:
环境管理:
通风换气! 控制氨气、粉尘。保持合理密度、温湿度。全进全出。
疫苗:
核心: 支原体疫苗(活苗/灭活苗)、圆环疫苗(2型)。根据场情:PRRS疫苗(慎重评估)、APP疫苗、Hps疫苗、流感疫苗。
药物:
在兽医指导下,针对易感阶段或出现症状时,使用敏感药物(如泰妙菌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进行脉冲式给药或治疗。
(3)其他: 链球菌病(关节炎、脑膜炎)、渗出性皮炎(葡萄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防控靠环境卫生、减少外伤、疫苗(部分可用)、及时治疗。
2,免疫接种:
(1)程序制定: 必须由兽医根据本场疫病流行情况、母源抗体水平、猪群健康状况科学制定!
常见保育期疫苗:
猪瘟: 首免:25-35日龄(母源抗体衰减时);二免:55-65日龄(可选,根据首免时间和压力)。
口蹄疫: 根据国家/地区要求和场情。灭活苗,首免:6-8周龄;二免:首免后4周。
伪狂犬病: 基因缺失苗,常在断奶前后(4-6周龄)免疫。
圆环病毒2型: 非常重要!灭活苗,常在2-4周龄免疫一次。
支原体肺炎: 活苗(1周龄)或灭活苗(7日龄+21日龄)。保护呼吸道健康。
(2)接种操作规范:
疫苗管理: 冷链运输储存(2-8℃)。使用前回温(室温放置20-30分钟)。检查有效期、瓶盖、真空度、有无沉淀异物。
注射器与针头: 专用、清洁。一猪一针头! 至少每栏更换一次针头。针头长度:仔猪16-18mm (9/16-3/4英寸),型号:16-18G。
注射部位: 颈部肌肉注射(耳后两指宽,避开脊柱和肩胛骨)。注射前用酒精棉消毒皮肤。进针垂直,深度适宜,推药缓慢。
记录: 详细记录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接种日期、猪只耳号/栏号、操作人。
应激处理: 免疫前后可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剂(电解多维、VC)。
3,日常保健与用药:
(1)驱虫: 断奶后2-4周(约7-9周龄)进行首次驱虫。常用药物: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制剂更佳)。口服(拌料)或注射。按体重精确给药。全场同步进行。
(2)健胃促消化: 定期(如每周1-2次)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有机酸、复合酶制剂,维护肠道健康。
(3)营养性保健: 应激期(转群、免疫、天气突变)额外补充电解多维(尤其VE、VC、B族)、葡萄糖(5%饮水)。
(4)伤口处理: 及时处理咬伤、擦伤,消毒(碘伏)并涂抹抗菌药膏。严重咬尾需隔离、止血、消毒,并分析原因(密度大、通风差、营养失衡、无聊)。
(5)跛行处理: 检查原因(链球菌关节炎、蹄部损伤、地板问题)。隔离,止痛消炎(如氟尼辛葡甲胺),必要时抗生素治疗。
(6)用药规范: 严格遵守兽药使用规范、休药期规定。 凭兽医处方用药。准确记录用药时间、药品名称、批号、用量、治疗对象、休药期。
(六)环境控制 (核心:稳定、舒适)
1,温度管理:
(1)需求: 断奶仔猪对温度极其敏感!目标温度曲线:
断奶入舍
第1周:28-30℃ (寒冷季可+1℃,炎热季可-1℃,看猪施温)
第2周:26-28℃
第3周:24-26℃
第4周至转出:22-24℃
每周降温1-2℃。
(2)调节措施:
供暖: 保温灯(250W,高度可调)、电热板(表面温控28-30℃)、地暖(水暖/电暖)、暖风机。关键:提供局部高温休息区(保温箱/垫板),保证腹部温暖。
降温: 通风(增加风速)、湿帘(开启时需配合足够通风量)、喷雾降温(谨慎使用,防高湿)。炎热季节可降低饲养密度。
监测: 使用准确温度计,放置于猪只躺卧高度(非热源下或风口)。最可靠指标:猪群行为! 扎堆、发抖(冷);分散、远离热源、呼吸急促、喜卧湿凉处(热)。
2,湿度管理:
(1)需求: 理想范围60%-70%。湿度过高(>75%)促进病原繁殖、加剧冷感;过低(<50%)导致粉尘增多、黏膜干燥易感染。
(2)调节措施:
除湿: 加强通风(主要手段)、及时清理粪尿、修复漏水饮水器、使用生石灰(安全放置于走道)。
增湿: 走道洒少量水(不湿猪床)、使用加湿器(需谨慎评估效果和副作用)。
3,通风管理 (生命线):
(1)目的: 提供氧气、排除有害气体(NH3, CO2, H2S)、水汽、粉尘、热量;控制病原微生物浓度。
(2)需求:
最小通风量 (寒冷季节): 保证基本换气,排除湿气和有害气体。目标:NH3 <15ppm, CO2 <3000ppm, 无刺鼻异味。 计算依据:每公斤体重每小时需新鲜空气0.4-0.6立方米。
最大通风量 (炎热季节): 排除多余热量。目标:维持适宜温度,体感风速1.0-1.5m/s(避免直吹)。
(3)模式与调节:
负压通风: 最常见。风机抽风,进风口(通常屋顶或侧墙)进风。关键:进风口风速≥3.5-4.5m/s,确保冷空气充分混合、到达猪只高度前变暖,避免贼风。
正压通风/隧道通风: 炎热季节大猪舍常用。
调节原则:
看天: 根据外界温度、湿度、风力调整风机开启数量和时长。
看猪: 观察猪群行为是金标准(是否舒适分散?有无咳嗽增多?)。
看设备: 温控器设定是否合理?风机百叶窗是否正常开闭?湿帘是否通畅?
看数据: 参考舍内温湿度、氨气监测数据
防贼风: 封堵漏缝(尤其门、窗、墙缝),确保进风口风速足够形成气流幕。避免冷风直吹猪体。
4,光照管理:
(1)需求:
光照时间: 每天16-18小时光照,8-6小时黑暗。 黑暗期保证连续,利于休息和生长激素分泌。
光照强度: 猪只活动区域(料槽、饮水器)150-200 lux(相当于40W白炽灯离地2米高)。休息区可稍暗。
(2)调节措施:
使用节能灯或LED灯。安装调光器或分路开关控制不同区域亮度。
定期擦拭灯具,保持光效。
黑暗期确保无光线干扰(尤其夜间操作使用弱光手电)。
(七)卫生防疫与疾病控制 (核心:切断传播途径)
1,日常卫生清洁:
(1)粪便清理: 每天至少清理2次(上下午各一次),保持栏舍干燥、减少氨气产生。及时清理病死猪。
(2)料槽水嘴清洁: 料槽每天饲喂前清理残料、粪便。水嘴/水碗每天检查擦拭,每周彻底清洗消毒1次。
(3)走道消毒: 每天清扫走道,每周使用消毒剂(如癸甲溴铵溶液)喷洒消毒1-2次。
(4)工具消毒: 扫帚、铁锹、料车等工具专舍专用,使用后清洁消毒。
2,疫病监测与预防:
(1)健康监测计划:
日常观察: 饲养员每日巡视记录(见饲养管理部分)。
定期称重: 每周或每两周随机抽取10%猪只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评估生长和饲养效果。
血清学监测: 由兽医定期(如每月/每季度)采集血样,监测主要疫病(如PRRSV, PCV2, CSFV抗体水平,PRV gE抗体)和免疫效果。
病原学监测: 对发病猪或死猪进行剖检、采样(组织、粪便、鼻拭子等)送实验室检测(PCR、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
药敏试验: 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3)疫情预警与预防措施:
关注周边疫情: 及时了解周边猪场疫情动态。
加强生物安全: 严格执行人员、车辆、物资进出场消毒隔离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工作。
全进全出 (AI/AO): 严格执行! 同一栋/单元猪只同时转出,彻底清洗消毒干燥空栏后再同时转入下一批。
减少混群: 尽量减少不同来源、日龄猪只的混群。
3,疫情应急处理:
(1)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主要传染病(如FMD, ASF, PED, PRRS爆发)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报告流程、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人员分工等。
(2)疫情发生时的处理:
立即报告: 怀疑重大疫病(尤其烈性传染病)立即报告场长和当地兽医主管部门。
快速诊断: 采集病料送检确诊。
严格隔离: 立即封锁发病栋舍/单元。禁止人员、物品、猪只流动。专人负责病猪护理,进出严格消毒。设立明显警示标识。
精准剔除/扑杀: 对于烈性传染病(如ASF, FMD),按国家规定执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于其他疫病,可视情况隔离治疗或淘汰病弱猪。
强化消毒: 对发病舍及周边环境进行高频率、高强度消毒(如每天2次)。使用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火碱)。粪便、污染物严格处理
无害化处理: 死猪、流产胎儿、污染物等严格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处理(深埋、焚烧、化制等)。
紧急免疫/用药: 在兽医指导下,对受威胁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记录与溯源: 详细记录疫情发生发展过程、处理措施、损失情况,分析可能的传入途径。
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原则
(一)核心目标:
1,高成活率: 断奶后保育期(通常6-8周)成活率≥98%。
2,健康无重大疫情: 有效控制断奶后腹泻(PWD)和呼吸道疾病(PRDC)的爆发,降低发病率。
3,快速均匀生长:
(1)断奶至10kg阶段:平均日增重(ADG) ≥ 350g。
(2)10kg至25kg转出阶段:ADG ≥ 600g。
(3)保育期结束(约70日龄)体重达25-30kg,群体均匀度(体重变异系数)< 15%。
(4)优良的饲料转化率(FCR): 保育全期FCR ≤ 1.5 : 1 (即增重1kg消耗饲料≤1.5kg)。
(5)为育肥打好基础: 转出仔猪健康、体况良好、免疫状态佳,适应固体饲料,具备快速育肥潜力。
(二)核心原则:
1,最小化应激: 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通过精细的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平缓的饲料过渡、轻柔的操作(转运、免疫)、合理的分群、充足的休息来减少环境、营养、管理和免疫应激。
2,环境优先: “养猪就是养环境”。提供稳定、舒适(尤其适宜的温度和腹部保暖)、干燥、清洁、空气新鲜的生活环境是健康生长的基石。
3,营养精准与消化率至上: 选择高消化率、高适口性原料,科学分阶段供给(乳猪料->保育前期料->保育后期料),执行严格的限量饲喂与平稳过渡策略,确保肠道健康。
4,生物安全与预防为主: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AI/AO)、彻底清洗消毒干燥、人员物资管控、免疫接种、驱虫、健康监测等综合措施,将疫病风险挡在门外或消灭在萌芽状态。
5,精细观察与及时干预: 饲养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看、听、闻”(看猪群状态、粪便、采食饮水;听咳嗽、喷嚏;闻氨气味)及时发现异常,迅速采取隔离、治疗或调整管理措施。
6,定期分析日增重(ADG)、料肉比(FCR)、成活率、均匀度等关键指标,用于评估管理效果、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
中小猪场落地实施的关键内容
中小猪场往往面临人力、设备、资金有限等挑战,落地本SOP需抓住关键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一)聚焦核心,确保“硬指标”达标:
1,温度是生命线: 即使没有自动控温设备,也必须保证保温区温度达标(前1周28-30℃)。重点投入:
(1)保温灯+保温箱/挡板: 最实用、经济的方案。确保灯泡功率足够(250W)、高度可调、防护罩完好。用木板或厚塑料布制作简易保温箱/在栏内一角设置挡风区。
(2)干燥垫板: 提供绝缘层,防止仔猪腹部受凉,成本低,效果显著。
(3)温度计监控: 在猪躺卧高度放置可靠温度计,看猪施温(扎堆则加温,远离热源喘气则降温)是核心。
2,“干”比“净”更重要: 对中小场而言,达到大型场级别的洗消水平可能困难,但彻底干燥是底线。确保冲洗后充分晾干(延长空栏时间),使用火焰喷枪(投资不高)或生石灰辅助干燥消毒。
3,饮水管理是底线: 保证24小时清洁饮水、水流速达标(250-350ml/分钟) 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要求。定期清洗水嘴,简单的水质检测(如试纸测氯)可做。
(二)简化流程,提高可操作性:
1,分群简化: 若无法精确按体重分群,至少做到:公母分开;明显弱小猪单独挑出(设病弱栏);避免将不同来源窝次猪混养。
2,饲喂策略: “少喂多餐”是金律。前3天坚持湿拌料(料水比1:2),每天5-6次,即使人力紧张也要保证。可集中早晚多喂,白天适当减少次数。料槽清洁(每次喂前清槽)是关键防腹泻措施。
3,疫苗免疫: 优先保障核心疫苗:猪瘟、圆环病毒2型、支原体肺炎(根据场情)。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确保“一猪一针头”(至少一栏一换),注射部位准确。记录清晰。
4,消毒轮换简化: 至少准备两种不同成分消毒剂(如碘制剂+戊二醛类),每批猪或每月轮换使用一次即可,不必过于频繁。
(三)充分利用低成本、易获取的资源:
1,抗应激: 断奶前后3天,电解多维+葡萄糖(5%) 饮水是最实惠有效的抗应激方案。添加优质益生菌粉剂(拌料或饮水)成本不高,效益显著。
2,环境改良:
(1)除湿/吸潮: 走道撒生石灰(低成本高效)。
(2)除臭/吸氨: 在粪沟或角落放置硫磺纱布包(需注意防火)或低成本生物除臭剂。
(3)防贼风: 用废旧饲料袋、塑料布仔细封堵墙壁、门窗缝隙。
3,记录: 采用简单清晰的表格记录关键信息(死淘数、用药、免疫日期、采食量估算、异常情况),无需复杂系统。
(四)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1,老板/场长带头: 中小场老板/场长必须深入理解SOP核心,亲自抓关键环节(如进猪前温度检查、断奶第一周饲喂巡查)。
2,聚焦关键技能培训: 重点培训:温度判断与调节(看猪)、腹泻的早期识别与处理、疫苗注射规范、水嘴检查与清洗、观察猪群技巧。
3,明确责任到人: 即使人员少,也要明确谁负责喂料清粪、谁负责巡视记录、谁负责免疫消毒。建立简单的奖惩机制。
(五)灵活应用“全进全出”:
若无法做到整栋全进全出,至少保证同一房间或同一单元内全进全出。在转群间隙,对该单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干燥,尽可能延长空栏时间(至少3天干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