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虽已立秋,但今年的闰六月让高温还在,江浙一带延续40度左右的高温,全国多地也持续“炎”值爆表,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人酷热难耐,更对我们猪场的生产构成了严峻的“烤”验。猪,作为一种汗腺极不发达的动物,其体温调节能力远逊于人类,当环境温度超过其舒适区时,便会产生“热应激”。热应激不仅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福利,更会直接转化为生产性能的下降和经济效益的流失,堪称夏季猪场的“头号杀手”

中小规模猪场因设施设备限制,或者全面管理不到位,猪场受“热应激”的影响和损失更多。本文将结合最新的行业方案和实践经验,系统性地为大家梳理一套应对高温热应激的综合解决方案。从热应激的识别、成因、危害,到环境、营养、管理等多维度的应对措施,再到专门为中小规模猪场量身定制的低成本实用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希望这篇超过长文,能成为您猪场缓解热应激提供有效的措施。

热应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及早识别其初期症状至关重要。猪只在不同程度的热应激下,会表现出行为和生理上的系列变化。

(1)采食量显著下降:这是最直观、最早出现的信号。猪为了降低自身代谢产热,会本能地减少进食。

(3)饮水量剧增:猪会大量饮水,一方面用于降低体温,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排尿散热。有时会看到猪长时间占据饮水器,甚至玩水。

(4)寻求凉爽区域:猪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凉避热”行为。例如,群体会散开躺卧,尽量减少身体接触;会选择躺在水泥地面、漏粪板、或靠近水槽、湿润的区域;甚至会将鼻子埋入垫料或粪尿中寻找一丝凉意。

(4)活动减少,昏睡嗜睡:猪只变得懒散、不愿动弹,以减少肌肉活动产生的热量。

(5)泥浴或水浴行为增加:如果有条件,猪会频繁地在泥水中打滚,利用水分蒸发来降温。

(1)呼吸频率加快:猪的正常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20-30次。当发生热应激时,呼吸会明显加快至每分钟50-60次,严重时甚至超过100次,并伴有明显的张口喘息和腹式呼吸。这是猪在通过肺部蒸发水分进行散热(类似狗的喘息),是其散热的主要代偿方式。

(2)体温升高:猪的正常直肠温度在38.0℃ - 39.5℃之间。热应激下,体温会超过40℃,严重时可高达42℃以上,直接面临中暑死亡的风险。

(3)皮肤血管扩张:可以看到猪只耳根、腹部等皮薄处的皮肤发红,这是外周血管扩张以增加辐射散热的表现。

(4)烦躁不安与应激行为:部分猪只,尤其是母猪,可能会表现出烦躁、嘶咬栏杆等行为。

(1)母猪:哺乳母猪由于自身强大的新陈代谢和产奶需求,产热量巨大,对热应激极为敏感。她们会表现为采食量急剧下降、精神萎靡、拒绝哺乳。

(2)育肥猪:体重越大的育肥猪,皮下脂肪越厚,散热越困难,越容易受到热应激影响。它们会扎堆在栏舍的通风口或湿润处。

(3)公猪:公猪在热应激下会表现出性欲减退、爬跨无力。

(4)仔猪:虽然仔猪自身产热少,但高温会导致母猪泌乳量下降,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并可能因饥饿或环境不适而增加腹泻风险。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猪的体感温度不仅取决于温度,更受湿度的巨大影响。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严重阻碍猪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水分来散热,造成热量在体内急剧累积。例如,30℃、湿度50%的环境,其体感可能与27℃、湿度90%的环境相似。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温湿指数。

(1)生理结构:猪的汗腺严重退化,几乎不能通过出汗来散热,这是其不耐热的根本原因。

(2)品种与品系:不同品种的猪耐热性有差异,一般引入的国外瘦肉型猪种(如长白、大白、杜洛克)由于代谢旺盛、皮下脂肪薄,耐热性相对较差。

(3)体重与膘情:体重越大、体脂肪越厚的猪,其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小,散热效率越低,因此对热应激更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大体重的育肥猪和肥胖母猪在夏季更容易出问题。

(4)生理阶段:高产的哺乳母猪、妊娠后期的母猪以及快速生长期的育肥猪,由于新陈代谢水平高,内源性产热量大,是热应激的最高危群体。

(1)饲养密度过高:高密度饲养不仅减少了每头猪的有效躺卧和散热面积,猪只身体散发的热量也会相互叠加,导致局部环境温度急剧升高。

(2)通风不良:猪舍密闭、空气流速过低,会导致猪体表的热量和舍内产生的氨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无法及时排出,形成一个“高温高湿高污”的小气候。

(3)太阳辐射:简易的猪舍屋顶隔热性能差,或猪只有室外活动区但缺乏遮阳设施,太阳直射会迅速升高舍内温度和猪体温度。

(4)地面类型:实心水泥地面在夏季吸热快、散热慢,而漏缝地板则有利于空气流通和粪尿下漏,相对凉爽。

(1)饮水供应不足:饮水器数量不够、水压低、水流慢,或水质不佳,都会限制猪的饮水量,严重影响其体温调节能力。

(2)饲喂管理不当: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进行饲喂,会加剧猪的采食热应激(进食和消化过程本身会产热)。

(3)应激操作:在高温时段进行转群、运输、疫苗接种等操作,会使应激效应叠加,极易诱发急性热应激甚至死亡。

(1)发情抑制:热应激会干扰母猪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发情延迟、发情不明显(静默发情)甚至不发情,严重打乱生产节律。

(2)受胎率下降:即使正常配种,高温也会严重影响卵子质量和子宫环境。研究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母猪的受胎率会显著下降。更有研究指出,在32℃环境下配种的母猪,不孕或重复发情的比例高达19.7%。夏季受胎率普遍低于80%,是很多猪场面临的共同难题。

(1)胚胎死亡率飙升

配种后的早期(0-21天)是胚胎着床和发育的关键期,此时的胚胎对高温极其敏感。热应激会导致早期胚胎大量吸收和死亡。有研究表明,高温季节的胚胎死亡率可高达86%,而其他季节仅为58% 。另一项研究指出,热应激环境下,胚胎存活率可能降低30%-40%。这直接导致窝产仔数减少,返情率升高。

(2)产仔数减少与弱仔增多

即使胚胎存活下来,妊娠中后期的热应激也会导致母猪采食量不足,营养供应受限,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最终表现为窝均产仔数减少、初生重偏低、弱仔比例增高、死胎木乃伊增多。当气温超过31℃时,配种母猪的窝均产仔数会急剧减少。

(3)流产风险增加:严重的热应激会引发母猪全身性生理紊乱,增加流产的风险。

(1)采食量锐减,泌乳量断崖式下降:这是热应激对哺乳母猪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母猪为维持自身生命,会以牺牲泌乳为代价。采食量的下降直接导致泌乳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泌乳量显著减少。

(2)过度失重,影响后续繁殖:由于采食量不足,母猪不得不大量分解自身体脂和蛋白来维持泌乳,导致哺乳期失重过多(超过15%)。这会严重影响卵泡的恢复和发育,导致断奶后发情延迟(超过7天),甚至不发情,拉长了生产周期。

(3)仔猪生长受阻,成活率降低:母乳是仔猪唯一的营养来源。母猪奶水不足,直接导致仔猪饥饿、生长缓慢、断奶体重小,并且由于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腹泻等疾病,增加了仔猪的死亡率。

表:不同温度下母猪繁殖性能变化趋势

育肥猪在热应激下采食量减少15%-20%,为减少体热产生,本能地降低食物摄入。研究证实,持续30℃高温环境下,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下降,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料肉比升高0.3-0.5,意味着同样增重需消耗更多饲料,养殖成本增加。最终结果是出栏时间延长7-10天,按当前猪价计算,每头猪利润损失达80-120元。

热应激会改变猪的代谢模式,倾向于脂肪沉积而非肌肉生长,可能导致出栏时猪只的肥肉率增高,瘦肉率下降,影响猪肉品质和销售价格。

热应激导致猪体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淋巴细胞活性,整体免疫力下降。育肥猪对蓝耳病、猪瘟等病原的抵抗力减弱,继发感染死亡率上升30%-50%。夏季高发的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感染,以及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病,都与热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密切相关。运输应激后的仔猪,圆环病毒感染率比正常猪群高出2倍。

高密度饲养环境下,热应激加剧猪群争斗行为,咬尾、咬耳发生率明显上升,伤口感染率超过40%。这些行为不仅造成直接损伤,还进一步抑制群体生长性能,形成恶性循环。

热应激对公猪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后果严重。

1,性欲减退:高温使公猪精神萎靡,不愿活动,爬跨能力和性欲显著降低。

2,精液品质严重下降:睾丸对温度极为敏感,持续高温会影响精子的生成过程。热应激后,公猪的精液会出现精子密度降低、活力下降、畸形率(如断尾、顶体脱落)显著升高等问题。这种负面影响通常在热应激发生后的3-6周才表现出来,并且需要6-8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现代育种公猪站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如硒、维生素E)和精准温控,恢复期可缩短至 3-5周)。这意味着一次高温事件,可能会影响猪场近两个月的配种成功率。

(1)湿帘-风机负压降温系统: 这是目前规模化猪场最有效的降温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风机将舍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舍外空气被迫通过湿润的帘纸,水分蒸发吸收大量热量,使进入猪舍的空气温度显著降低(可降低5-8℃)。注意:湿帘需每周清洗消毒1-2次(防止藻类、病原微生物滋生)

(2)喷雾/滴水降温系统:

  • 高压喷雾: 将水加压后通过细小的喷头雾化,形成微小雾滴在空气中蒸发降温。适用于相对开放、通风良好的育肥舍。注意要间歇性喷雾,避免湿度过高,打湿猪身和地面。喷雾仅推荐在湿度<60%的区域使用,并配合强力通风。

  • 母猪颈部滴水: 这是针对定位栏母猪的精准、节水、高效的降温方式。在母猪颈肩部上方安装滴水管,以较低的频率(1.5-2.5升/小时)将冷水滴在母猪身上。因为颈部有大血管流过,局部降温能有效降低血液温度,从而实现全身降温 。此法特别适合泌乳母猪和妊娠母猪。

(3)基础保障:遮阳与隔热

  • 外部遮阳: 在猪舍屋顶或向阳的墙外安装遮阳网,是成本较低且效果显著的措施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猪舍周围种植速生、高大的树木或藤蔓植物(如爬山虎),形成天然的“绿色隔热层” 。
  • 屋顶隔热: 将猪舍屋顶刷成白色或银色,可以反射大部分阳光。在屋顶上加盖一层隔热材料(如泡沫板、岩棉),或者简单地铺设一层稻草并定期喷水,都能有效降低顶层热量向舍内传递。
  • 猪舍内部: 产房和保育舍的窗户可以贴上隔热膜。

热应激下猪只采食量下降,因此饲料配方和饲喂策略的调整至关重要。既然猪吃得少了,我们就必须在有限的采食量里提供更优质、更易消化、产热更低的营养。

(1)水是第一营养素。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应清凉、干净的饮水。夏季猪的饮水量是采食量的4-5倍甚至更多。

(2)检查饮水系统:每天检查水线压力和饮水器流速(育肥猪要求1.5-2升/分钟,母猪2-3升/分钟),确保出水通畅。定期清洗水线,防止生物膜堵塞和细菌滋生。

(3)增加饮水点:在密度大的猪栏适当增加临时水槽或饮水碗。

(1)改变饲喂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调整到 清晨(如5-6点)和傍晚(如18-20点) 这两个相对凉爽的时间点饲喂,可以提高采食量。

(2)增加饲喂次数:由每日2次改为3-4次,少喂勤添,保持饲料新鲜,刺激食欲。

(3)推广湿拌料:以水料比1:1到1:3的比例混合成湿拌料,不仅可以增加适口性,还能让猪在采食的同时摄入更多水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1)提高能量浓度:由于采食量下降,需要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来弥补。添加油脂(如豆油、猪油)是最佳选择,因为脂肪的消化产热(热增耗)远低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2)降低蛋白质,平衡氨基酸: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热量最高。应适当降低饲料的粗蛋白水平(约1-2个百分点),同时额外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晶体氨基酸,以满足猪的生长需求,实现“低蛋白、高氨基酸”的理想模式。同时,提高蛋白的消化利用率,使用高消化利用率的蛋白原料,如经过深度发酵或者酶解处理的蛋白原料,可以提高育肥猪肌肉沉积效率和母猪奶水质量。

(3)调整纤维水平:适当降低粗纤维含量,因为纤维发酵也产热。可选用甜菜粕等易消化的纤维原料。

(4)增加适口性:添加香味剂、甜味剂等风味物质,刺激猪的食欲。

(1)电解质:热应激时猪只喘气会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血液偏碱性(呼吸性碱中毒),同时为平衡酸碱,肾脏会排出更多碳酸氢根和钾离子。因此,在饮水或饲料中补充小苏打(碳酸氢钠)和氯化钾,可以有效维持体液平衡和酸碱平衡。

(2)维生素:热应激会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氧化损伤。在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C(如500mg/kg)和维生素E(如200IU/kg),可以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提高免疫力。

(3)甜菜碱:作为一种优良的渗透压调节剂,甜菜碱可以帮助细胞锁住水分,维持肠道细胞的正常功能,减缓热应激造成的肠道损伤。

(4)酸化剂/益生菌/酶制剂:热应激会抑制消化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使用酸化剂(如柠檬酸)可以降低胃肠道pH值,激活消化酶;使用益生菌和酶制剂可以改善肠道菌群,提高饲料消化率。

(5)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薄荷、牛至油等,具有清凉解暑、开胃促食、抗菌抗氧化的作用,也是夏季常用的添加剂。

1,降低饲养密度: 夏季来临前,应有计划地降低存栏密度,比正常标准下调;2,减少应激叠加: 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转群、运输、疫苗接种、称重等会引起猪只骚动和紧张的活动。所有操作都应安排在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

3,加强巡栏,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暑猪只:

(1)增加巡栏频率: 尤其是在午后高温时段,重点关注泌乳母猪、临产母猪、大体重育肥猪和病弱猪。

(2)紧急处理预案: 一旦发现有猪出现严重喘气、站立不稳等中暑前兆,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凉水(切忌用冰水,以免血管急剧收缩更不利于散热)反复浇洒其头部、颈部和全身,同时可在耳静脉注射解暑降温的药物。

再好的设备和方案,也需要人来执行和维护。

1,知识培训: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热应激知识培训,让他们能准确识别热应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症状。

2,技能培训:教会员工具体操作各项降温设备,如如何正确设置喷淋系统、如何维护风机湿帘、如何给中暑猪只进行物理降温急救等。

3,责任到人:明确每个区域、每个岗位在防暑降温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例如谁负责检查饮水、谁负责开启风扇、谁负责记录温湿度等。

4,强化巡栏:要求员工在夏季增加巡栏次数,尤其是在下午最热的时段(14:00-17:00),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猪只。

(1)水:确保饮水器水量足、流速快,这是零成本但回报最高的措施。准备一个大水桶和水瓢,定时给猪舍地面泼水,尤其是在猪只躺卧区。

(2)遮阳网: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在猪舍上方或西晒墙拉一张遮阳网,投入几百元,就能带来几度的温差,效果立竿见影。

(3)大功率风扇:购买几台工业落地扇或牛角扇,对着猪群集中区域吹,形成强制气流。风扇不贵,但能极大提升猪的体感舒适度。

(1)自制喷淋系统:用一根普通的PE或PVC水管,在上面钻一些小孔,接上水龙头,就是一个简易的喷淋装置。可以手动控制开关,实现间歇性喷淋。对产房的母猪,可以做一个滴水装置,效果不比昂贵的设备差。

(2)调整饲喂:将饲喂时间改到早晚,中午只保证充足饮水。推广湿拌料,制作简单,增食增水效果好。这是零成本的管理优化。

(1)饮水加料:在饮水中添加小苏打(千分之二)和工业氯化钾(千分之一),或者购买复合电解质多维产品,成本不高,但能有效缓解内环境紊乱。夏季常备维生素C,拌料或饮水添加,增强抵抗力。

(2)降低密度:如果栏舍有富余,果断分栏,降低饲养密度。这比任何措施都来得直接。

(3)绿化降温:在猪舍周围种上几棵速生树,或者种上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屋顶和墙壁,几年下来,就是一个天然的隔热层。




【版权声明】来源:知岩片语512。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