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猪群口蹄疫:筑牢养殖安全防线
口蹄疫作为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其中猪群感染后往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该病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典型症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一旦爆发可能导致猪群生长停滞、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大规模死亡。做好猪群口蹄疫的预防工作,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生物安全是预防口蹄疫的第一道防线,需从养殖场选址、布局到日常操作全程把关。养殖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屠宰场、农贸市场等易感动物密集区域,至少保持3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减少病毒传入风险。场区需严格划分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各区域之间设置物理屏障,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
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人员需更换专用防护服、鞋帽,通过紫外线消毒通道或雾化消毒间消毒,鞋底浸泡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至少5分钟;运输车辆需彻底清洗后,用高压水枪喷洒1:200的过氧乙酸溶液,轮胎、车厢等重点部位反复冲洗,停留30分钟以上方可入场。饲料、兽药等物资需经紫外线照射或熏蒸消毒后再进入生产区,避免携带病毒。
科学免疫接种,构建群体保护屏障
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疫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需根据当地流行毒株选择匹配的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仔猪一般在40-5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剂量为2毫升/头;间隔1个月后进行二次免疫,剂量增加至3毫升/头,以确保产生足够的抗体。成年母猪每年需免疫3-4次,尤其在春秋季疫病高发期前加强免疫,保障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抗体水平。
免疫后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猪群抗体效价,确保群体免疫合格率达到70%以上。对于抗体不达标的猪只,应及时补免,避免形成免疫空白。同时,注意疫苗的储存和使用规范,灭活疫苗需在2-8℃冷藏保存,避免冻结或高温,注射前恢复至室温,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操作,减少免疫应激。
加强饲养管理,提升猪群抵抗力
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增强猪群体质,降低感染口蹄疫的风险。饲料应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尤其要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冬季注意保暖,夏季加强通风降温,保持猪舍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减少环境应激对猪群的影响。
猪舍需每日清扫,及时清除粪便、尿液和残留饲料,每周进行1-2次彻底消毒。消毒药剂可选择次氯酸钠、戊二醛等,交替使用避免病毒产生耐药性。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降低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定期更换垫料,为猪群提供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不同年龄段的猪群应分群饲养,避免混养导致交叉感染,仔猪断奶后及时分群,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1.2头。
严格疫情监测与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每日观察猪群健康状况,重点关注是否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口腔流涎、蹄部溃烂等症状。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隔离病猪,限制人员流动,并第一时间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等待专业诊断。严禁私自处置病猪,避免病毒扩散。
一旦确诊口蹄疫,需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采取处置措施。对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深埋坑需远离水源,深度不低于2米,底部铺设生石灰。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毒,连续消毒3次以上,间隔1天,消毒范围包括猪舍、用具、场地等。疫情解除后,需经过至少21天的观察期,确认无新病例出现,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预防猪群口蹄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养殖者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将生物安全、免疫接种、饲养管理等措施落到实处。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降低疫病风险,保障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猪肉产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