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
在现代养猪业中,副猪嗜血杆菌引发的疾病是威胁猪群健康的重要隐患之一。这种条件性致病菌常潜伏于猪的上呼吸道,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便可能突破猪群自身的免疫防线,引发格拉瑟氏病,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危害不容小觑。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确的宿主特异性,猪是其唯一宿主,不同年龄段的猪群感染后表现差异显著。2-4月龄的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是最易感群体,感染后常呈急性发病状态。病猪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5-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导致的跛行,部分严重病例会出现神经症状,如站立不稳、转圈等,若未及时治疗,短时间内便可能死亡。而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虽自身症状不明显,却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向环境中排毒,给整个猪群的健康埋下隐患。
该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猪或带菌猪咳嗽、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菌,健康猪吸入后便可能感染。同时,直接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也会导致病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应激是诱发该病的关键因素。在养猪生产中,断奶、转群、温差过大、猪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营养不均衡等情况,都会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此时潜伏的副猪嗜血杆菌便会迅速繁殖,引发疾病暴发。
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控,需采取综合性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核心手段,养殖场应根据当地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为仔猪和母猪接种对应的疫苗。仔猪通常在断奶前后进行首免,间隔一段时间后加强免疫;母猪则在产前免疫,通过母源抗体为新生仔猪提供早期保护。
饲养管理的优化也不可或缺。要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环境中病菌的积累;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猪群过度拥挤;确保猪舍通风良好,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应激;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满足猪群生长发育需求,增强猪群整体免疫力。
一旦发现猪群出现疑似病例,需及时诊断并采取药物干预。发病初期,可根据兽医指导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对症治疗,缓解病猪的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但需注意规范用药,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副猪嗜血杆菌对养猪业的威胁持续存在,养殖场需提高警惕,将预防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疫苗免疫、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和合理的药物防控,构建起完善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