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病原,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300多种。不同种类的霉菌致病性有所差异,猪摄入霉菌量不同,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霉菌毒素是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威胁动物健康,因此,在日常养殖中。预防霉菌感染至关重要。

1

霉菌的种类


猪场中最常见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这3大类。曲霉菌属产生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黄曲霉毒素主要源自玉米和小麦等原料,由20多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M1、G1、G2、B1、B2等较为关键,猪群对黄曲霉素较为敏感;赭曲霉素也主要由玉米、大麦和小麦产生,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镰刀菌属包含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和T2毒素等。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感染玉米的粉红色的镰刀菌产生,这种毒素耐高温和膨化处理,猪对其非常敏感;单端孢霉烯主要产生于豆粕、水稻、小麦等饲料原料,在自然界广泛分布;T2毒素主要存在于大麦、小麦和玉米中,不同国家对其限量标准不同。青霉菌属中的伏马菌素主要污染玉米,也会污染大豆、高粱等植物。伏马菌素热稳定强,蒸煮等加热方式无法破坏,对动物危害较大。

2

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菌毒素会对动物造成危害,主要体现在对胃肠道的损害以及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2.1 霉菌毒素对胃肠道的危害

猪群食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霉菌毒素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组织,引发肠道病变,具体表现为上皮细胞受损、坏死和脱落,进而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霉菌毒素还会杀灭肠道内有益菌,破坏细胞保护屏障。

2.2 霉菌毒素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霉菌毒素进入猪体后,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障碍。即使长期少量摄入,也会引发免疫抑制。若刺激神经细胞,还可能使猪出现过敏反应。霉菌毒素主要影响胸腺和淋巴器官的发育,削弱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受损后,药物治疗效果会受影响。而且,免疫器官受损会使猪体对疫苗等刺激物反应不敏感,难以产生足够抗体。在抗体产生过程中也会导致抗体水平降低,最终引发免疫失败或免疫效果不佳。

3

霉菌毒素对不同日龄猪的影响


3.1 霉菌毒素对仔猪的影响

霉菌毒素会干扰仔猪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黄曲霉毒素抑制机体内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胞内转录和翻译过程,影响肌肉和骨骼生长发育,导致仔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显著上升,受霉菌毒素影响的仔猪饲料转化率可达2.5~3.0。赭曲霉毒素A抑制仔猪免疫系统,使其免疫功能受损,对常见疾病抵抗力减弱。在霉菌毒素的影响下,少量病原菌就能引发仔猪不同程度的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腹泻发病率可上升至30%~50%。部分霉菌毒素干扰仔猪生殖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特别是玉米赤霉烯酮,因其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影响仔猪生殖器官发育。霉菌毒素可导致雌性仔猪阴道和子宫过早发育,生殖器红肿;雄性仔猪则可能睾丸萎缩,对成年后的繁殖性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发病仔猪还会精神不振、眼结膜充血,严重时出现运动失调、皮肤苍白,甚至尾巴腐烂。

3.2 霉菌毒素对育肥猪的影响

育肥猪摄入霉菌毒素后,采食量下降,表现为厌食甚至拒食,直接导致日增重减少,严重影响生长速度。此外,霉菌毒素干扰育肥猪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吸收,使其腹泻和便秘症状交替出现,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受损。霉菌毒素还会降低育肥猪的整体免疫力,使其对病原体抵抗力减弱。部分病猪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和神经失调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霉菌毒素会在猪体内蓄积,影响猪肉品质。当猪肉中黄曲霉毒素超标时,不仅色泽和风味改变,还会威胁人体健康。

3.3 霉菌毒素对母猪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类雌激素效应,母猪摄入大量含该毒素的饲料时,会出现假发情现象。正常母猪发情周期为18~24d,但受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的母猪发情频繁或不规律,伴有阴门红肿和阴道外翻症状。多种霉菌毒素危害母猪生殖系统,尤其损害卵巢功能,严重影响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过程。还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受阻,引发胚胎死亡、被母体吸收或胎儿发育畸形。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猪,霉菌毒素甚至会引发流产。更为严重的是,霉菌毒素会进入母猪乳汁,仔猪吸食后会出现中毒症状。

3.4 霉菌毒素对公猪的影响

霉菌毒素损害公猪生殖系统,影响睾丸生精功能,使精子数量减少,睾丸缩小。公猪还会性欲低下,对发情母猪反应迟钝,不愿爬跨,甚至出现雌性变化,乳腺开始增大。

4

养殖中霉菌的预防


4.1 饲料原料控制

采购饲料原料时,要严格检查原料外观和气味,并要求供应商提供包含霉菌毒素含量的详细质量检测报告。霉菌生长与饲料原料含水量密切相关,谷物类原料吸湿后极易发生霉变,营养价值降低。因此,谷物类原料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13%以下。原料堆放时,要合理堆放,避免堆积过高过密,保持原料间有空隙,促进空气流通。原料应与墙壁和地面保持适当距离,建议距离墙壁至少0.5~1m,距离地面0.3~0.5m,可使用垫板垫高原料,防止地面潮气影响。为降低霉菌累积风险,应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饲料。多样化的饲料组合有助于减少霉菌在饲料中的累积,提高饲料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4.2 饲料加工防霉

定期清扫和消毒饲料加工车间是预防霉菌孳生的关键。清除车间内残留饲料、粉尘等杂物后,使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有效消毒剂对车间地面、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此外,加工车间要保持良好通风,降低湿度和粉尘浓度,营造不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有效避免霉菌孳生。

4.3 提升饲养管理

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舍内通风良好,及时排出湿气、氨气等有害气体。定期清扫猪舍,彻底清除粪便、污水和剩余饲料等杂物。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导致湿度异常,为猪只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定期检查和清洗饮水系统,预防霉菌感染。

4.4 使用添加剂

为抑制霉菌生长,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防霉剂。常见防霉剂有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等。例如,丙酸钙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通常为0.1%~0.3%,它能在饲料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霉菌孢子与饲料营养成分接触,抑制霉菌生长。当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较低时,可使用吸附剂清除霉菌毒素,防止猪只摄入。最常用的吸附剂是蒙脱石散,添加量一般为0.5%~2%,能有效吸附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降低其对猪群的危害。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剂也可使用。

5

霉菌毒素中毒的治疗


对疑似霉菌毒素中毒的猪群,应立即停止饲喂当前饲料,并更换为新鲜、无污染的饲料。同时,给中毒猪只投喂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吸附胃肠道内的霉菌毒素。每千克体重使用剂量为1~3g,可混入饲料中供猪群采食。对于因呕吐、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的病猪,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可通过灌服口服补液盐,同时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电解质以及维生素C等,帮助病猪恢复体力。此外,给病猪应用氨基酸、植物提取物、微量元素和脂肪酸等营养性物质,有助于修复肠道损伤。

6

结 语

霉菌是养殖场常见真菌,主要感染饲料原料,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猪群中毒,给养殖场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在日常养殖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水平,严格把控饲料生产和保存环节,可使用添加剂预防饲料霉变。一旦猪群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更换饲料并积极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版权声明】来源:今日养猪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