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自传入我国以来,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猪场在生物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依然难以完全避免疫情的发生。这让许多养殖户感到困惑:明明已经严格执行了生物安全措施,为什么还是防不住非洲猪瘟?
一、生物安全执行不到位,存在漏洞 许多猪场虽然制定了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例如: 1.人员管理不严 员工或访客未严格执行隔离、洗澡、换衣、消毒流程,可能携带病毒进入生产区。 员工在猪场外接触过猪肉制品(如市场、餐馆),未充分消毒就进入猪场。 2.车辆消毒不彻底 饲料车、运猪车、粪污车等未经过彻底消毒,或消毒时间不足(ASFV对普通消毒剂抵抗力强,需要足够的作用时间)。 车辆行驶路线交叉污染,如运猪车与饲料车共用同一通道。 3.物资消毒存在盲区 饲料包装、兽药、工具等未经过有效消毒(ASFV可在某些材料上存活数天至数月)。 快递、外卖等外部物品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猪场。 4.环境消毒不彻底 消毒剂选择不当(如未使用对ASFV有效的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 消毒频次不足,尤其在雨季或高温季节,病毒更易存活和传播。
二、病毒传播途径多样,防不胜防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复杂,除了直接接触病猪外,还有许多间接传播方式容易被忽视: 1.软蜱等媒介生物 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软蜱(一种寄生虫)传播,而猪场若未做好灭虫工作,可能成为病毒长期存在的隐患。 2.野生动物(如野猪、老鼠、鸟类) 野猪携带病毒后,可能通过水源、饲料污染传播至家猪。 老鼠、鸟类可能机械性携带病毒进入猪场。 3.水源污染 如果猪场使用地表水(如河水、池塘水),而周边有疫情发生,病毒可能通过水源传播。 4.空气传播(短距离) 虽然ASFV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但在密集养殖环境下,气溶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传播。 三、猪群健康度不足,抵抗力差 即使生物安全做得再好,如果猪群本身健康状况不佳,感染风险仍会大幅增加: 1.猪群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导致抵抗力下降。 2.饲料霉变(如黄曲霉毒素)影响猪的免疫功能。 3.饲养密度过高,导致应激增加,易感程度上升。 四、如何真正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不留死角 所有人员、车辆、物资必须经过规范消毒。 设立多级缓冲区,避免交叉污染。 2.加强媒介生物控制 定期灭鼠、杀虫(尤其是软蜱)。 防止鸟类、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3.优化猪群健康管理 做好基础疫苗免疫(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 提高饲料质量,避免霉变。 4.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定期监测ASFV(如PCR检测),发现异常立即处置。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五、总结 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单一措施难以完全阻断病毒。猪场在做好生物安全的同时,还需关注环境管理、媒介控制、猪群健康等多方面因素。只有采取综合防控策略,才能真正降低ASF的感染风险,保障猪场的安全生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