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粪污的产生特性与环境危害
1.1 粪污产生特点
由于近些年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养猪业规模也在快速增加,粪污日产量巨大,以存栏5 000头的猪场为例,每d产生的粪污总量可达20~35 t,并且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还含有重金属(如铜、锌)、抗生素残留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若处理不当,对周边环境的冲击较大。
1.2 危害
粪污中过量的氮、磷等元素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肥力,阻碍农作物生长;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进入水体,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粪污中的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还会污染饮用水源,威胁人类健康;猪场粪污在堆放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仅会刺激猪的呼吸道,降低猪的免疫力,还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现有粪污处理技术体系与局限
2.1 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固液分离法和沉淀法,固液分离法是通过机械筛分、离心等方式将粪污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固体部分可用于制作有机肥或垫料,液体部分则进入后续处理环节,固液分离能够减少后续处理的负荷,提高处理效率,但存在能耗高、滤网易堵塞等问题,且分离后的液体仍需深度处理;沉淀法是利用重力作用使粪污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去除部分大颗粒物质,但该方法占地面积大,且无法有效降解溶解性污染物,需与其他工艺联用。
2.2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消毒法和中和法,消毒法是采用化学消毒剂(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对粪污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传播疾病的风险,但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二次污染问题,需要谨慎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中和法是针对酸性或碱性粪污,通过添加酸碱调节剂调节其pH,使其达到适宜后续处理的范围,但存在药剂消耗量大、污泥产生多等问题,且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问题。
2.3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好氧处理系统和厌氧发酵技术,其中生物处理技术中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高,但曝气能耗占运行成本的60%~70%;生物膜法抗冲击能力强,但存在填料堵塞与生物老化难题。厌氧发酵技术中的沼气工程工艺技术主要由原料前期处理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和三沼利用技术三部分组成,应用于厌氧发酵,最终实现设定目标,但启动周期长,对温度、酸碱度要求苛刻。
3
生态化饲养管理模式构建路径
3.1 源头减排:饲料营养精准调控
(1)低蛋白日粮技术。研究发现,通过添加合成赖氨酸、蛋氨酸,将育肥猪日粮粗蛋白水平从18%降至15%,氮排放减少25%~30%,同时不影响生长性能,随着氨基酸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蛋白日粮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酶制剂与益生菌应用。研究发现,添加植酸酶可使磷利用率提高至40%,粪便磷含量降低至35%;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提高饲料转化率5%~8%,减少有机物排放,近年来,一些新型酶制剂和益生菌产品不断涌现,如复合酶制剂、丁酸梭菌等,这些产品在提高饲料消化率、增强动物免疫力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3.2 过程控制:养殖工艺生态化升级
(1)干清粪工艺改造。研究发现,将水冲粪改为干清粪,粪污产生量减少60%,污水COD浓度从50 000 mg/L降至20 000 mg/L,显著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干清粪工艺不仅可减少污水产生量,还能提高粪便的营养价值,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
(2)智能化环境调控。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猪舍温湿度、氨气浓度,通过智能通风系统将氨气浓度控制在15×10-6以下,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率30%以上,此外,智能化环境调控系统还可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自动调节饲喂量、饮水量,实现精准养殖,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益。
3.3 末端利用:粪污资源化循环体系
(1)沼气工程优化。采用“预处理+中温厌氧发酵+沼气净化”工艺,可提高产气率,为进一步提高沼气工程的稳定性和产气效率,可采用高效预处理技术(如超声波破碎、微波处理等),强化有机质分解;同时,开发新型厌氧发酵反应器,提高容积产气率。
(2)有机肥精深加工。开发液态肥精准施用系统,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沼液直接还田,减少运输成本;固态有机肥经生物除臭、二次腐熟后,可提升有机质含量;为拓展有机肥市场,可结合土壤检测数据,开发配方有机肥产品,满足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
3.4 管理创新:数字化监管与标准体系
(1)智慧养殖平台建设。整合粪污处理设备运行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处理过程实时监控与异常预警,可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智慧养殖平台还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养殖管理策略,提高生产效率。
(2)标准化操作规范。制定生态猪场建设技术规范,明确粪污处理各环节技术参数,建立从饲料采购到粪污消纳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生态养殖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可实现养殖产品和粪污处理过程的全程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4
保障机制与发展建议
4.1 政策支持体系
建议设立生态养殖专项补贴,对采用低排放技术的猪场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将粪污处理设施纳入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考核指标,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
4.2 技术创新方向
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耐高温厌氧菌种、高效固液分离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粪污重金属钝化剂、抗生素降解菌剂等新型产品,同时,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低排放猪种;探索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实现粪污处理与能源回收的协同;开展纳米技术在粪污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
4.3 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养殖-处理-种植”产业联盟,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养殖废弃物异地消纳与资源化利用,如通过产业联盟,养殖场可与周边种植大户、有机肥生产企业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此外,还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旅游,将养殖场打造成集养殖、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5
小结
构建猪场粪污处理与生态化饲养管理模式,需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链条系统推进,本文为解决猪场粪污污染问题、构建生态化饲养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后续可结合不同区域环境容量与养殖特点,开展差异化模式验证与优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推动生态养殖模式从示范推广向全面普及转变,助力我国养猪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需加强跨学科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生态养殖中的深度应用,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