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RV)是造成全球养猪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原,主要感染哺乳仔猪。据博维特技术咨询团队与维特康检测实验室的临床与实验室监控表明:至少40%-60%的猪群呈轮状病毒阳性,超过10%的仔猪群有轮状病毒相关的症状。当产房有PEDV与梭菌感染时,轮状的临床危害会更加严重。
该病毒主要感染仔猪小肠,导致腹泻(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常见血清群包括 A、B、C、E、H,其中A 型最常见,H 型为新兴病原。病毒在环境中稳定性强,需通过含氯消毒剂消毒。症状表现为仔猪水样腹泻、脱水、绒毛萎缩,可持续 3-4 天,母猪可能短暂腹泻。诊断依赖RT-PCR、ELISA 等实验室检测,需排除大肠杆菌、PEDV等混合感染。防控措施包括全进全出管理、环境消毒、疫苗接种(针对A型)及通过初乳提供被动免疫,支持疗法如补充电解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等。
01
猪轮状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原分类
属于呼肠孤病毒科,非囊膜、双链 RNA 病毒,基因组分段,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至少 10 个血清群(A-J),感染猪的主要为A、B、C、E、H型,其中:
• A 型:最常见,研究最多。
• B 型:在美国、巴西等地与 A、C 型共感染时发现,致病性尚不明确。
• C 型:多见于1-10 日龄哺乳仔猪,在美、加、巴西流行率上升。
• E 型:首次在英国发现,罕见且致病性低。
• H 型:新兴病原,可感染猪、人类及蝙蝠,与腹泻相关。
环境特性
病毒在环境中稳定性极强,耐温度变化、pH 波动、常用消毒剂,需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02
对养猪业的影响与经济损失
核心影响:导致仔猪腹泻,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引发绒毛萎缩、营养吸收障碍,造成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下降,断奶体重下降,断奶后成活率也下降等。
03
临床症状与病理机制
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小肠绒毛成熟肠上皮细胞,破坏细胞导致绒毛萎缩,未消化乳汁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和渗透压失衡,加剧腹泻和脱水。
04
诊断方法
临床初步判断
哺乳仔猪腹泻时需怀疑轮状病毒(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
实验室确诊
• 组合检测: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qPCR(RT-PCR)、ELISA。
• 样本要求:腹泻发作24小时内采集粪便或肠段(病毒排毒高峰),避免使用血液样本。
鉴别诊断
需排除大肠杆菌、猪球虫(Isospora suis)、冠状病毒(TGEV、PEDV、PDCoV)等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升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