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牛蝇、蚊子活动频繁,不仅会叮咬牛只导致皮肤瘙痒、烦躁不安,还可能传播疾病(如牛白血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影响牛的生长和健康。以下是一套系统的防蝇蚊措施,结合环境管理、物理防护、药物应用和日常细节,帮你有效应对:

一、环境管理:从源头减少虫源

1

牛舍及周边清洁消毒

每日清理粪便:牛蝇、蚊子喜欢在潮湿粪便、污水中产卵,每天至少清理牛舍粪便 1 次;有条件的牧场,粪便应全天候保持清洁,尤其高温时段还可根据粪便堆积情况,加密至每天2–3次,以防蝇卵快速孵化。堆积的粪便需发酵处理(密封或远离牛舍),粪便发酵堆应保持高温(≥55 ℃)至少 7 天,以破坏虫卵滋生环境。

保持干燥通风:牛舍地面避免积水,定期用生石灰或消毒水(如氯化苯酚、季铵盐)喷洒地面、墙角,减少潮湿霉变。通风不良的牛舍可安装排风扇,降低湿度(湿度控制在50%以下为宜)。

清除周边杂草与积水:牛舍周围50米内清理杂草、灌木丛,避免成为蚊虫藏身地;填平低洼处,水桶、水槽避免漏水,定期更换死水(蚊子产卵依赖积水)。

2

粪便与污水管理

粪便堆积处,使用粪堆撒石灰粉(快速提高pH至9以上);抑制虫卵孵化;污水沟,定期用杀虫剂(如溴氰菊酯)喷洒,减少幼虫滋生。

二、物理防护:阻隔蚊虫接触牛只

1

牛舍安装防蝇蚊设施

纱网封闭门窗:牛舍门窗加装24~40目细密尼龙纱网,且材质要抗紫外老化,定期更换。或在门窗外加装可拆洗的聚酯纤维防虫帘,防止成虫飞入,纱网破损后及时修补。

悬挂防蝇帘/灯带:门口悬挂塑料防蝇帘(或涂有粘性药剂的粘蝇带),夜间可安装灭蚊灯(选择波长365 nm+410 nm 双波段灯管,且灯具需配合诱饵(CO₂释放或乳酸诱蚊剂)效果更佳,并定期清理粘板;放置在离地面 1.5 米处,避免牛接触)。

搭建遮阳棚:夏季露天活动区搭建遮阳棚,避免牛长时间暴晒,同时减少蚊虫在开阔区域聚集。

2

牛只物理保护

使用驱虫项圈:给牛佩戴含氯菊酯、氟氯氰菊酯的长效驱虫项圈+含氟吡虫啉或氯氟氰菊酯的耳标(持续4–6个月),注意选择适合牛体型的产品,避免过紧。

穿戴防护网衣:对幼牛或敏感牛只,可定制透气的纱网衣覆盖身体(露出头部、四肢)+定期涂抹驱避剂,减少蚊虫叮咬,同时注意避免穿戴不透气造成热应激。

三、药物与化学防治:高效杀灭成虫与幼虫

1

牛体喷洒驱虫剂

选择安全药剂,常用药物包括:

拟除虫菊酯类:如溴氰菊酯(20–50 ppm,高浓度易引起皮肤刺激与残药超标风险)、氯氰菊酯(50~100ppm),兑水稀释后喷洒牛体(避开眼、鼻、口),每 7~10 天一次,注意休药期(出栏前 28 天停用)。

喷洒技巧:重点喷洒牛的颈部、背部、腹部、腿部内侧(蚊虫易叮咬部位),建议在傍晚蚊虫活跃前操作,喷后 30 分钟内避免牛下水或淋雨。

2

环境喷洒与滞留处理

牛舍内喷洒:用0.05% 溴氰菊酯或 0.1% 氯菊酯溶液,喷洒牛舍墙壁、屋顶、地面缝隙(成虫栖息处),每15天一次。若牛舍温度>30 ℃或潮湿季,每10天复喷一次,更合理;否则蝇幼虫快速孵化时段防护不足。喷洒时牛只需转移至户外,8小时后通风再回舍。

周边环境杀虫:牛舍外围、粪便堆、杂草丛用长效杀虫剂(如氯氟氰菊酯)喷洒,杀灭成虫和幼虫,每月 1 次。对于严重虫源场,要两周一次或根据监测成蚊数量动态调整。

3

口服或注射驱虫药

对于严重蝇蚊叮咬的牛群,可内服伊维菌素(按 0.2mg/kg 体重)+吡喹酮或皮下注射多拉菌素,不仅驱体外寄生虫,对体内线虫也有效,注意孕牛遵医嘱使用。

四、天然与生物防治:低毒环保辅助手段

1

植物驱避法

种植驱蚊植物:在牛舍周边大面积密植并配合轮茬薄荷、艾草、驱蚊草、万寿菊等,其气味可驱避蚊虫(但需定期修剪,避免成为藏虫地)。

天然提取物喷洒:将薄荷油、柠檬草油、香茅油(稀释 100 倍)喷洒牛体,每 2~3 天一次,天然成分安全性高,但持效期短,需频繁使用。

2

生物防治手段

引入天敌:在粪便堆附近释放寄生蜂(如小茧蜂,可寄生蝇卵),但是引入寄生蜂(如小茧蜂)前,应做环境评估,防止非目标物种入侵。或投放活菌到积水处,杀灭蚊子幼虫,适合规模化养殖场长期使用。

微生物抑制:在牛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酵母菌、乳酸菌),改善粪便菌群,减少蝇类产卵偏好(需长期投喂,效果较缓慢)。

五、日常管理:减少牛只受叮咬风险

1.调整放牧与活动时间

夏季蚊虫黎明(5–7点)、黄昏(19–21点)最活跃,国内不同地区的养殖场,应根据当地日照时间动态调整;尽量避免此时放牧,其余时间让牛待在防蚊牛舍内。

2.改善牛舍舒适度

安装风扇或喷雾降温系统,避免牛因高温聚集出汗(汗液气味吸引蚊虫),保持牛体清洁;定期用常温清水+温和洗涤剂冲洗牛身,减少皮屑和分泌物堆积。同时,建议结合墙面隔热涂料、屋顶遮阳网、自动温控风幕,并定期清洗风机滤网,保持空气流通同时降低温度。

3.外伤与炎症处理

被叮咬后牛可能出现红肿、溃疡,及时用碘伏或氯己定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涂抹红霉素软膏,并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继发感染;若牛出现发热、贫血等症状,需排查是否感染血液寄生虫病(如焦虫病),及时就医。

六、注意事项

1.药物安全:使用化学药剂时,严格按说明书稀释,避免高温时喷洒(防止牛中毒),孕牛、犊牛选择低毒药剂(如氯菊酯)。

2.轮换用药: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易产生抗药性,建议在溴氰菊酯与氯氰菊酯、有机磷、有机氯等多靶点药物间,轮换交替使用,防止抗性快速产生。

3.定期抽样监测牛肉中的杀虫剂残留,确保符合国家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4.个人防护:

  • 操作人员需佩戴手套、口罩,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喷洒后洗手。
  • 喷药区域要拉警戒线并设置显著标识;
  • 所有废弃空瓶、冲洗液应集中收集、委托合格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