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猪场常在菌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潜伏于猪只扁桃体和鼻腔),猪链球菌是猪场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主要导致猪急性败血症、脑炎、心内膜炎、急性倒地死亡、肺炎、关节肿胀等症状,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
病原学特征
猪链球菌是具有荚膜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根据其荚膜抗原的不同,猪链球菌可分为35个血清型,其中1、2、7、9型是猪的主要致病菌。猪链球菌在25℃条件下可存活24h,低温下能存活15~30天,粪便中可存活90天。但对干燥等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差,常规消毒药能将其杀灭。能形成生物被膜,从而逃避机体免疫清除和产生药物抗性(耐药性),是猪链球菌较难彻底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特点
猪链球菌是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正常情况下,猪链球菌的潜伏定置部位主要为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扁桃体和鼻腔,一般不表现发病,目前发生主要表现2种形式:
1.单纯性发病
一般和环境与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如闷热潮湿(夏秋季节)、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气候突变、转群、长途运输应激等因素都可诱发猪链球菌的发生和流行。伤口感染时呈现多发性特点,地面毛刺粗糙,肢蹄或关节皮肤组织磨损,仔猪剪牙、断尾、阉割操作不当,转群混群咬斗伤口感染等是目前链球菌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继发和混合感染
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活跃与流行(如圆环、蓝耳、流感等),导致猪群免疫和抵抗力低下,容易继发和混合感染本病,目前和蓝耳病混合感染造成临床高死亡率成为该病流行新特点。
感染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猪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黏膜传播,并能通过空气粉尘气溶胶传播,有时也会通过消化道、生殖系统传播。
临床症状
急性型
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脑膜炎型,也是临床高死亡率的两种表现形式。发病猪只突然高烧至41℃~43℃不等,离群独卧,精神沉郁,外界刺激迟钝,衰弱,眼结膜潮红,流泪或流涕,有时见皮肤、腹下、四肢末端紫色出血斑。脑膜炎型主要表现为发烧、磨牙、口吐白沫、抽搐、四肢倒地划水样神经症状,常因过度衰竭死亡。剖检主要见血凝不良,心肌炎,淋巴结化脓出血坏死,脑部化脓出血病变等。
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情相对缓和,一般病死率较低。一侧或多侧肢蹄肿胀,关节脓肿,站立不稳或摇摆,行动迟缓,跛行,肿胀部位切开后一般脓汁流出。淋巴结脓肿型主要表现为颈下、咽部淋巴结脓肿,一般呈良性经过。
预防措施
环境控制
定期消毒,加强通风和环境卫生,防止闷热和保持栏舍整洁干燥,及时修补粗糙毛刺地面,防止肢蹄磨损感染。
保持合理饲养密度
避免因过度拥挤相互咬斗伤口感染,减少接触传播。
仔猪阉割、剪牙、断尾等手术操作时规范消毒,防止伤口感染。
疫苗接种
需要注意猪链球菌有多种血清型,甚至同一猪场会存在不同的菌株感染,疫苗菌株不能做到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比较差。
敏感药物关键节点预防
仔猪转栏混群,外购猪入栏混群等易发阶段使用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预防保健可极大减少本病的发生。
文章来源:猪好多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