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禽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由于传支本身对于鸡群造成的危害大(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损伤),加上传支感染后增加其他病原的致病性(比如与H9禽流感混感,增加H9禽流感排毒时间;与滑液囊支原体混感,腿病加重和蛋壳顶端异常增多等),进一步引起感染鸡群的发病损失,同时,在国内商业养鸡场内常年检出率居于第一或第二位,引起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传支对于鸡群的危害 我们到底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了解有多少,为什么鸡群免疫了疫苗有时还会发病?传支防控背后有哪些事实和真相?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知多少? 传支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它的基因具有高突变率和重组率,从而使病毒容易形成不同的型、亚型和突变株 。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示意图 由于传支病毒潜伏期短(18-36小时)、传播速度快(R0=19.95, 通俗理解是一只鸡1-2天内传播近20只)、不同毒株之间交叉保护弱,从而使得预防传支病毒感染很困难。 根据国内多家检测中心监测显示,目前国内鸡场主要有QX型(60-70%)、GVI型(10%)以及TW型(5-10%)、G1-22型等传支在流行;此外,有些鸡场还能同时检出QX型、GVI型等两种以上基因型的传支,且传支每月都有较高的检出率,意味着传支病毒很容易在鸡群中传播,环境中带毒普遍。
为什么鸡群免疫了传支疫苗有时还会发病? 目前商业鸡场几乎都会免疫传支疫苗,为什么免疫的鸡群有时还会发病,其实我们对传支疫苗免疫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是传支病毒免疫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抗体才能起来(活疫苗免疫后也需要1-2周),免疫保护的效果与免疫疫苗的匹配度(疫苗株与野毒同源性交叉保护)、免疫覆盖率、免疫的方法(喷雾、点眼或饮水)、免疫的鸡群的日龄、频次和鸡苗的状态(是否是弱雏、有无传传疫病)等多因素相关,很多鸡场只是做了免疫传支疫苗操作,到底效果怎样,没做评估或者偶尔做评估。 孵化喷雾免疫后在灯光下照射,便于小鸡啄食疫苗
在养殖环境中野毒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上述传支疫苗免疫做的不到位,就很难达到好的免疫效果。上述提到很多因素影响传支疫苗免疫的效果 ,大致可分为三类: 1)首先是对型免疫是首位 2)免疫程序合理与免疫操作要规范,并对免疫后的效果做评估 3)疫苗免疫是在鸡苗健康的基础上才会发挥较好保护作用 传支防控只是疫苗免疫吗,不全是,还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传支防控背后有的事实和真相 1、传支疫苗看似虽多,但是毒株变异更快 目前国内上市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活疫苗Mass株(H120 、Ma5、H52等)、QX株疫苗(QXL87)、4/91、LDT3-A株以及灭活疫苗M41和定制灭活疫苗(含有流行株抗原),虽然看似不少,但是传支病毒变异更快,部分疫苗株不能匹配流行的毒株,比如目前流行增多的GVI型传支毒株,就没有对应的活疫苗;实际上和欧美国家等对比,我们的传支疫苗种类还算少的。 2、国内养殖规模大小不一,养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最近几年,虽然家禽养殖集约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国内的单场养殖规模依然跨度很大。肉鸡场由3-5万只/场到100万只/场,蛋鸡场存栏规模差异很大,从5000只/场到300万只/场。大型养殖场、虽然硬件好,但是单栋存栏多(10-18万/栋),除了对于通风、饲养管理以及常规免疫专业性要求极高外,对全场的整体管理和运营要求也高;而中小型鸡场相对硬件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足,通风管理上存在漏洞。鸡群很容易因外界环境变化,鸡舍内通风管理跟不上受凉发病,感染呼吸道病原传支病毒。
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在国内养鸡密集区(北方的温带,南方的亚热带)天气忽冷忽热的春秋季或寒冷的冬季,传支发病增多(夏季检出和发病相对减少);而处于热带国家(泰国、印尼等)的商业养鸡场传支发病率要少,总体在禽病检出排名靠后。 3、无法做到全进全出,合适的空场时间等生物安全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养殖产能最大化,多数鸡场一直实施多日龄养殖模式,老鸡没有淘汰,新鸡雏就进来;加上单场规模较大,为了尽快补满全场,从超过5家以上不同的鸡苗场引种,这样以来,生物安全无从谈起,多种病原在场内持续滚动传播。 很多鸡场在育雏期(最早3-5日龄)就感染传支野毒,导致假母鸡以及因传支破坏包括呼吸系统等在内多种机体系统,容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鸭疫等病菌,出现了输卵栓塞、产蛋无高峰等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鸡场发生传支涉及到疫苗免疫、管理和生物安全等多因素,要想解决鸡场传支导致的假母鸡、产蛋无高峰等问题,也必须从以上几方面重点入手,不能只看疫苗免疫,需要一套完整可实施的综合方案。
传支的综合防控策略:免疫+管理+生物安全都要做到位 免疫方面:对型免疫是首位,联合免疫扩大保护谱是趋势
流行什么型的毒株,就要用对型的疫苗免疫,这是疫苗免疫的事实。国内主要流行的QX型疫苗,首选QXL87株疫苗。然而,由于国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关于使用QXL87株有很多争论,比如QXL87株毒株毒力强,1日龄不能用或20日龄前不能用。 据笔者所知,目前就有好几家年出栏过亿的大型集团,从1日龄喷雾就一直在用QXL87株疫苗(新易支),养殖成绩比较稳定。还有就是国外也有QX株疫苗,说明书上使用日龄也包括1日龄,也没说疫苗株毒力大的问题,所以,养殖场管理者不能忽略以上事实。 由于目前还有小部分GVI型和TW型传支在流行,没有对型的疫苗,这时候就要采取联合免疫扩大免疫保护谱来防控。联合免疫即是活疫苗+活疫苗(例如QXL87+H120或QXL87+4/91等组合)以及再加上定制灭活疫苗(GVI型或TW1型)来增强免疫保护效果。 管理方面:通风管理是重点,避免冷刺激在内的多种应激
目前多数鸡场采取的是负压通风,虽然是密封鸡舍,但是,鸡舍内的气候受外界环境中温湿度影响大。除了寒冷季节注意鸡舍密封(湿帘、侧窗、出粪口、输蛋线等)严实外,还要注意在密封严实的基础上,随着季节和每天气候温度的变化,关注通风管理。 特别是新建大型或超大型鸡场,鸡舍较为宽大高,怎么调控环控仪减少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温差,防止局部鸡群受凉,是学校无法教授的,需要养殖场场长搞懂通风原理,熟悉鸡舍结构特点和环控仪的操作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根据鸡群的表现,进行不断调整摸索,特别要注意避免育雏、分笼、转群和免疫时的冷刺激及其他应激。 此外,目前正处于夏季,根据不同日龄鸡群对于高温的耐受性,合理的使用雾线或湿帘,避免使用不当,鸡群遭受冷应激发病;之前就碰到夏季使用湿帘不当,鸡群发生多批次肾传支的案例。
生物安全方面:全进全出、合理空场是基础,需全员参与 国内很多鸡场不重视生物安全这一块,从当初选址建场,到建成后的日常生物安全维护都存在着漏洞。生物安全的目是防止从外部引入病原进入鸡场以及鸡场疫病发生时的控制扩散。 如果无法做到全进全出、合理的空场(蛋鸡场至少2周),很多病原一旦污染,很难通过清理、清洗和消毒等措施完全消除。之前就碰到某养殖场国内外所有传支疫苗都使用一遍,但是鸡场依然出现假母鸡、产蛋无高峰等问题,最后在其他没多大调整的状况下,通过严格空场1个月以上,才解决传支引起的假母鸡和无产蛋高峰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