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感染猪,可引起猪的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严重时导致死亡,给全球养猪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同时,猪链球菌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猪或其制品传播给人类,引发人的脑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菌于1954年首次在澳大利亚被分离,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致病机制、防控策略及公共卫生风险一直是研究热点。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与染色

猪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球形或卵圆形,常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无芽孢,部分菌株有荚膜。在显微镜下,菌体直径约0.5-1.0μm,革兰氏染色后呈蓝紫色,荚膜染色可见透明荚膜环绕菌体。

1.2 血清型与毒力因子

- 血清型: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差异,目前已鉴定出35个血清型(1-34型及1/2型),其中血清2型(SS2)是最主要的致病型,在猪群和人类感染中最为常见。

- 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抗吞噬)、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黏附素(如纤连蛋白结合蛋白)等,这些因子协同作用,帮助细菌定植、逃避宿主免疫并引发病理损伤。

1.3 生存与传播

猪链球菌在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可在粪便、污水、猪舍环境中存活数天至数周。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 猪群内传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伤口接触感染,哺乳仔猪可经脐带感染。

- 人猪传播:人类接触病猪、病死猪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感染猪肉时,细菌通过皮肤伤口、黏膜(如眼、鼻、口)侵入人体。

等地均有疫情报告。2005年中国四川曾爆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导致数十人死亡,成为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东南亚及非洲部分地区猪群感染率仍较高,血清2型为优势流行株。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