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不发情是猪场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从后备母猪不发情的主要原因入手,详细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科学、实用的应对措施,以帮助养殖从业者有效解决问题。

后备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复杂多样,通常涉及营养、环境、管理、疾病及遗传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主要原因的详细分析:

一、营养因素

营养是影响后备母猪发情的关键因素之一。营养不足或过剩都会干扰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营养不足:后备母猪在育成阶段如果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如维生素E、A)或矿物质(如锌、硒)缺乏,会导致卵巢发育不良,性成熟延迟,进而表现为不发情。

营养过剩:过度肥胖的后备母猪由于脂肪堆积,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影响发情。

饲料质量问题:饲料中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超标,会干扰母猪的生殖激素分泌,导致不发情或假发情。

二、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对后备母猪的生殖性能有显著影响,不适宜的环境会导致应激,抑制发情。

光照不足:母猪需要每天12-16小时的光照(光强约100-200勒克斯)来刺激性激素分泌。光照时间过短或光强不足会延迟发情。

温度不适:高温(超过28℃)或低温(低于15℃)会引起应激,影响卵巢功能。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母猪容易出现“夏季不发情综合征”。

圈舍条件差:圈舍拥挤、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或地面湿滑,会增加母猪的应激反应,抑制发情。

三、管理因素

不科学的管理措施是导致后备母猪不发情的常见原因。

配种时机不当:后备母猪通常在6-8月龄、体重110-130公斤、第二或第三发情期配种最佳。如果过早或过晚配种,可能因生殖系统未成熟或错过最佳发情期而表现为不发情。

缺乏发情诱导:后备母猪与公猪接触不足,缺乏嗅觉、视觉和听觉刺激,会抑制发情。公猪分泌的性信息素(如雄烯酮)对诱导母猪发情至关重要。

应激管理不足:转群、运输、疫苗接种或环境突变等应激因素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发情延迟。

四、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后备母猪的生殖系统,导致不发情。

生殖道疾病:如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或卵巢发育不全,会直接影响发情。卵巢囊肿可能导致无排卵或激素分泌异常。

全身性疾病: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会引起免疫抑制,干扰生殖激素分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疥螨)也会消耗营养,影响发情。

亚健康状态:长期低烧、消化道紊乱或慢性疾病会导致母猪体况下降,延迟发情。

五、遗传及个体因素

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发情表现。

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母猪性成熟时间不同。例如,地方品种(如太湖猪)性成熟较早,而外来品种(如长白猪)可能稍晚。

遗传缺陷:某些母猪可能存在遗传性生殖系统缺陷,如卵巢发育不良或激素分泌异常。

个体差异:部分母猪天生性情安静或内向,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弱,表现为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

针对上述原因,养殖户可从营养调控、环境改善、管理优化、疾病防控及遗传选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后备母猪正常发情。以下是具体应对措施:

一、优化营养管理

合理的营养供给是促进后备母猪发情的基础。

提供均衡饲料:确保后备母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14%-16%,能量水平为12-13MJ/kg,添加适量维生素E(100-200mg/kg)、维生素A(5000-10000IU/kg)、锌(100-150mg/kg)和硒(0.3mg/kg)。可适当补充青绿饲料或发酵饲料,改善肠道健康。

控制体况:后备母猪育成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0.6-0.8kg/天,背膘厚度在16-18mm为宜。过胖母猪可适当限饲,过瘦母猪需增加营养。

防止霉菌毒素污染:定期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使用脱霉剂(如蒙脱石)处理受污染饲料。

二、改善环境条件

优化圈舍环境可减少应激,促进发情。

保证光照:安装定时光照系统,确保每天12-16小时光照,光强达到100-200勒克斯。冬季可补充人工光源。

调控温湿度:夏季安装喷雾降温或风扇系统,保持舍内温度在18-25℃,湿度50%-70%。冬季做好保温,防止低温应激。

改善圈舍条件: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通风良好,每头母猪占地面积不少于1.5-2平方米。地面防滑,避免母猪摔倒或关节损伤。

三、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管理是促进后备母猪发情的关键。

合理配种时机:后备母猪应在7-8月龄、体重120-130公斤、第二或第三发情期配种。避免过早或过晚配种。

发情诱导:每天安排后备母猪与公猪接触10-15分钟,可通过栏间接触或将母猪赶至公猪舍进行刺激。也可使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喷雾辅助诱导。

减少应激:转群时尽量保持原群结构,避免频繁混群。运输或疫苗接种后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饲喂抗应激添加剂(如电解质或维生素C)。

定期观察:安排专人每天早晚观察母猪发情表现,记录发情周期,及时发现不发情个体。

针对上述原因,养殖户可从营养调控、环境改善、管理优化、疾病防控及遗传选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后备母猪正常发情。以下是具体应对措施:

一、优化营养管理

合理的营养供给是促进后备母猪发情的基础。

提供均衡饲料:确保后备母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14%-16%,能量水平为12-13MJ/kg,添加适量维生素E(100-200mg/kg)、维生素A(5000-10000IU/kg)、锌(100-150mg/kg)和硒(0.3mg/kg)。可适当补充青绿饲料或发酵饲料,改善肠道健康。

控制体况:后备母猪育成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0.6-0.8kg/天,背膘厚度在16-18mm为宜。过胖母猪可适当限饲,过瘦母猪需增加营养。

防止霉菌毒素污染:定期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使用脱霉剂(如蒙脱石)处理受污染饲料。

二、改善环境条件

优化圈舍环境可减少应激,促进发情。

保证光照:安装定时光照系统,确保每天12-16小时光照,光强达到100-200勒克斯。冬季可补充人工光源。

调控温湿度:夏季安装喷雾降温或风扇系统,保持舍内温度在18-25℃,湿度50%-70%。冬季做好保温,防止低温应激。

改善圈舍条件: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通风良好,每头母猪占地面积不少于1.5-2平方米。地面防滑,避免母猪摔倒或关节损伤。

三、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管理是促进后备母猪发情的关键。

合理配种时机:后备母猪应在7-8月龄、体重120-130公斤、第二或第三发情期配种。避免过早或过晚配种。

发情诱导:每天安排后备母猪与公猪接触10-15分钟,可通过栏间接触或将母猪赶至公猪舍进行刺激。也可使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喷雾辅助诱导。

减少应激:转群时尽量保持原群结构,避免频繁混群。运输或疫苗接种后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饲喂抗应激添加剂(如电解质或维生素C)。

定期观察:安排专人每天早晚观察母猪发情表现,记录发情周期,及时发现不发情个体。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和数据库,如有侵权,请文末留言联系处理。

本文数据仅供阅读和参考,文中提到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文章内容不作为任何投

资参考。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和资料

文献数据来源:  

猪病学11版

文章来源:猪场管理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