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防治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具有多形性,菌体表面被覆荚膜,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为兼性厌氧菌。目前已知有2种生物型,生物Ⅰ型有15个血清型,生物Ⅱ型有2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毒力和致病力不同,我国主要流行的是5型和7型13。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通常以6周 - 6月龄的猪较为多发,其中2 - 3月龄和4 - 5月龄猪发病死亡较多,怀孕后期和分娩期间的母猪也易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空气飞沫传播,在大群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易接触感染,猪群间传播常因引入带菌猪或慢性病猪。本病多发生在秋、冬、春季,具有明显季节性,常与各种应激、天气突变、体质虚弱、通风不良、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发病率在8.5% - 100%,死亡率在0.4% - 100%134。

二、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

同舍或不同舍的一个或几个猪突然发病,开始体温41.5℃以上,精神沉郁,不食,有短暂的轻度腹泻和呕吐,无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后期呼吸高度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张口伸舌,从口、鼻流出泡沫样淡血色的分泌物,脉搏增速,心衰,耳、鼻、四肢皮肤呈蓝紫色,在24 - 36小时死亡,个别幼猪死前见不到症状,病死率高达80% - 100%1。

急性型

同舍或不同舍的许多猪患病,体温40.5 - 41℃,拒食,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由于饲养管理及气候条件的影响,病程长短不定,可能转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正常情况下呼吸顺畅,当打针转圈或强迫运动时猪群会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一般在发病后的1 - 2天内死亡13。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归而来,体温39.5 - 40℃,食欲废绝,不自觉的咳嗽或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这种状态经过几天乃至1周,或治愈或症状进一步恶化。在慢性猪群中常存在隐性感染的猪,一旦有其他病原体(肺炎霉形体、巴氏杆菌等)经呼吸道感染,可使症状加重。最初暴发本病时,母猪可见到流产,个别猪可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和不同部位的脓肿。

三、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

病变类似类毒素休克病变,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粘液性分泌物;肺充血、出血,肺泡间质水肿,靠近肺门的肺部常见出血性或坏死性肺炎。

急性型

多为两侧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

亚急性型

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常与肋胸膜形成纤维性粘连。

慢性型

在肺膈叶见到大小不等的结缔组织环境的结节,肺胸膜粘连,严重的与心包粘连。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病变部病料进行染色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感染后10日采血,用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查,可检出抗体,抗体可持续数月。

五、防治措施

疫苗预防

养殖户可在母猪产前21 - 30天免疫,仔猪可在2 - 3周龄第一次免疫,间隔21天后第二次免疫。

药物防控

防控传染性胸膜肺炎首先需要做好蓝耳、圆环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高发病率的猪场养殖户可在35 - 40日龄期间,饲料中加入敏感抗生素和防控呼吸道疾病的中兽药;另外90 - 100日龄期间,再使用药物预防一次

饲养管理

控制猪舍环境:公猪、妊娠母猪、产仔母猪舍、仔猪培育舍相对湿度为65% - 70%,育肥猪舍相对湿度为70% - 80%。特别在我国北方的冬季,要达到适宜的相对温度和湿度,需建设好相应的设施。避免昼夜温差悬殊太大,冬季保证猪舍内温度,防止猪舍温度过低。同时注意通风良好,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的积聚

科学引种:不科学的引进猪可能会带入病原体,因此在引进猪只时,要选择健康无病的猪源,并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确保无病后再合群饲养

加强日常管理:合理的饲养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良好的卫生条件等都有助于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避免突然更换饲料、防止过度拥挤等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养猪业的经济损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