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对策
一、流行趋势分析
1. 病毒性疫病主导,新毒株持续挑战
非洲猪瘟(ASF):全球首个疫苗国际标准于2025年5月通过,但越南等地区的实践表明,部分疫苗对新型高毒力重组毒株(如I/II型重组株)保护效果有限。中国2025年疫情呈常态化,23个省份发生疫情,涉及养殖场约5000家,经济损失显著。需警惕毒株多样性和区域传播风险,尤其是北方地区流行率上升至1.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类NADC30毒株(谱系1)成为绝对优势毒株,占比47%-71.7%,与其他谱系重组频繁,传统疫苗交叉保护不足。南方部分地区PRRSV-1(欧洲型)感染率上升,需关注引种风险。
猪流行性腹泻(PEDV):2025年1月二类疫病中发病数最高(27,472例),占比超87%。新型S-INDEL毒株(如CH/JSHA2024)出现,其S蛋白突变导致现有疫苗保护不全,1日龄仔猪死亡率达100%,但母源抗体可提供显著保护。
2. 细菌性疫病继发感染突出
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在规模化猪场多发,常继发于PRRSV、PCV2等病毒性疫病。2025年监测显示,PRRSV阳性场中细菌性疾病发病率较阴性场高20%。
3. 混合感染复杂化
PRRSV与PCV2、PEDV与PoRV/PDCoV混合感染比例上升,导致临床症状加重。例如,PRRSV与PCV2共感染可协同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增加治疗难度。
4. 区域差异与季节性特征显著
南方地区寄生虫病(如疥螨、血吸虫)高发,占全国病例40%;北方以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为主,华东地区猪瘟病例占全国30%。PEDV在冬春季高发,夏季高温可能加剧猪瘟和流行性腹泻传播。
二、防控对策
1. 强化生物安全,切断传播链条
运输监管:广西自2025年6月1日起实施调运新规,设立23条指定通道,要求运输车辆接受严格检查,禁止未经指定通道运输动物。
消毒与隔离:陕西慢性猪瘟防控案例显示,隔离病猪并使用“猪稳清”等免疫增强剂可有效控制疫情,同时提升猪群健康度。
环境管理:规模化猪场需定期检测饲料质量,避免因霉变或营养失衡引发疾病。2025年某地区因饲料问题导致猪病发病率增长30%。
2. 精准疫苗接种,应对毒株变异
非洲猪瘟:严格遵循WOAH标准,选择与本地毒株匹配的疫苗,避免使用劣质疫苗导致病毒重组。疫苗需与生物安全措施结合,如越南因过度依赖疫苗未配合隔离,导致疫情扩散。
PEDV:针对S-INDEL毒株,建议使用流行毒株疫苗或定制疫苗,并结合母源抗体保护策略。3日龄以上仔猪若有母源抗体,感染后死亡率可降至0%。
PRRSV:根据毒株测序结果优化免疫方案,优先选择多价疫苗。北方猪场重点防控类NADC30毒株,南方需关注PRRSV-1潜在扩散。
3. 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实现早期预警
AI技术应用:阿里云系统通过分析猪只咳嗽、打喷嚏频率,诊断准确率达91.7%,仔猪死亡率降低65%。湖北某猪场引入红外热成像和行为分析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警疫病。
区域联防平台:建立全国性猪病防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处置。某地区通过平台将猪瘟发病率从5%降至2%。
4. 加强混合感染管理,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精准检测:采用多重PCR或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识别混合感染病原。例如,PRRSV与PCV2共感染需同时检测病毒载量和抗体水平。
治疗策略:针对细菌性继发感染,优先选择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敏感药物;病毒性疫病可联合使用干扰素、黄芪多糖等免疫调节剂。
5. 政策支持与行业协同
中央政策: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生猪屠宰检疫监管,推动疫苗研发和智慧农业发展。例如,驻场检疫和信息化追溯体系可有效阻断屠宰环节传播。
地方实践:陕西通过网格化监管和驻场兽医制度,实现猪瘟、ASF等疫情快速响应;广西通过指定通道防控ASF跨省传播。
6. 强化培训与意识提升
养殖户需定期参加疫病防控培训,掌握科学免疫程序和生物安全操作。例如,汉滨区洪山镇通过发放明白纸、召开培训会,使ASF防控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