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回肠炎的症状与综合防治策略

猪回肠炎,又称增生性肠病(PPE),是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引起的一种以肠道炎症和增生性病变为特征的猪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在保育猪阶段(6-12周龄)尤为高发,对猪场的经济效益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死亡淘汰率升高。本文将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保育猪回肠炎的防控要点,为养猪从业者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保育猪回肠炎的临床症状

保育猪回肠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三种类型,其中慢性型在保育猪群中最为常见。

急性型较为少见,但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

突发性血色水样腹泻,粪便呈鲜红色或黑色柏油样

病猪精神极度沉郁,体温升高至40-41℃

皮肤苍白(贫血表现),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发病率可达40%,死亡多由于肠道大出血或继发败血症引起

慢性型是保育猪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特征包括:

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颜色较深(水泥样或沥青样)

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

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泽

生长发育迟缓,体型明显小于同栏健康猪,形成"僵猪"

弓背弯腰姿势,站立不稳,皮肤苍白(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贫血)

若无继发感染,部分病例可在4-6周后自行恢复

亚临床型虽无明显腹泻症状,但对生产性能影响显著:

猪群生长速度不均,同一日龄猪体重差异明显

饲料转化率降低17%-40%,料肉比提高0.2左右

出栏时间延长15-30天,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粪便检测可检出胞内劳森菌,但临床症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回肠炎引起的腹泻具有特征性演变过程:发病初期粪便呈圆形落地;次日变为片状;第三日转为稀便顺肛门下流;第四日则表现为黄色水样腹泻。这种渐进性变化可与猪痢疾等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

病理变化与诊断要点

剖检病死猪可见特征性病变主要集中在回肠末端约50cm处及结肠前1/3段:

肠道肉眼病变:

回肠肠壁显著增厚、变硬,触感如"橡胶管"

肠黏膜增生呈脑回状或岛屿状突起

黏膜表面覆盖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严重病例可见溃疡灶和坏死性肠炎变化

肠腔内可能有凝固或未凝固的血液

组织学变化:

肠隐窝内未成熟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

肠绒毛萎缩变短,吸收功能严重受损

黏膜下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方法主要基于:

1. 特征性临床症状(渐进性腹泻、贫血、生长迟缓)

2. 剖检病变(回肠增厚如橡胶管、脑回样黏膜)

3. 实验室检测(PCR检测粪便或组织中的胞内劳森菌)

4. 药物诊断性治疗(对泰妙菌素等药物反应良好)

需注意与猪痢疾、结肠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猪痢疾粪便中含有大量黏液,病变主要在大肠;沙门氏菌感染腹泻更稀薄如水样;霉菌毒素中毒则多伴有其他中毒症状。

综合防治措施

1. 药物治疗方案

胞内劳森菌为细胞内寄生菌,药物治疗需突破细胞膜屏障,因此用药疗程必须充足(至少14天),短期治疗易导致复发。

首选药物及用法:

泰妙菌素: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200-300g/吨饲料,连用14天

泰万菌素:500g/吨饲料+多西环素1000g/吨饲料,连用10-15天

联合用药:泰妙菌素+金霉素具有显著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口服补液盐(配方:食盐350g、碳酸氢钠250g、氯化钾150g、白糖2kg、水100kg)

止血:肌注维生素K或止血敏

补血:牲血素(含硒型)2.5-3ml/头,0.1%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3-5ml/头

肠道修复:益生菌(丁酸梭菌、芽孢杆菌)或中药制剂调理

2. 预防控制策略

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批次间彻底清洗消毒(推荐复合醛类、碘制剂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

控制鼠类、蚊蝇等传播媒介,禁止饲养犬猫

减少人员、工具交叉使用,避免机械传播

饲养管理优化:

保持猪舍干燥,降低湿度(减少冲栏次数),控制温差

合理饲养密度,避免混群应激

使用优质饲料,防止霉变(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渐进性换料,减少饲料变更应激

免疫预防:

市场上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活苗可通过饮水免疫

建议免疫程序:仔猪3-4周龄和6-8周龄各免疫一次,种猪每年免疫2-3次

免疫后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平均每头猪减少损失30-40元

药物预防:

高危猪场可在易感阶段(保育期)添加泰妙菌素(100-150g/吨)或泰万菌素(500g/吨)+多西环素(1000g/吨),连用7-10天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单一抗生素,防止耐药性产生

3. 发病后处置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单独治疗

全群预防:未发病猪群同步投药(泰妙菌素+多西环素)

环境消毒:每日清理粪便,加强带猪消毒(季铵盐类、碘制剂)

康复调理:使用益生菌或中药制剂修复肠道功能,提高抗病力

经济影响与防控意义

保育猪回肠炎虽急性死亡率不高(通常<6%),但其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生长速度降低,出栏时间延长7-15天

饲料转化率下降0.2-0.3个点

每头猪直接经济损失约40-60元

猪群均匀度差,增加管理难度

继发感染风险增高,治疗成本增加

国内调查显示,98%的育肥猪带菌,经产母猪阳性率高达74%,表明该病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回肠炎的防控更显重要。

成功防控的关键在于:

1. 准确识别亚临床感染

2. 坚持足够疗程的药物治疗

3. 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

4. 建立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

5. 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预防

综上所述,保育猪回肠炎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通过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养猪从业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建立科学的防控方案,定期监测猪群健康状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