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核病是慢性接触性消耗性疾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但能危害多种生存类动物,同时也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染人类。近年来,随着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对外引种频率显著增加,牛结核病发生风险呈逐渐升高趋势。要持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病的发生流行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提高防控效率和质量。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菌
牛结核病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酸性,需用特殊抗酸染色法才能着色;繁殖生长中不产生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为需氧或微需氧菌,菌体呈细长或略带弯曲的棒状,直径约0.4 μm,长度可达数微米。
结核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水中的存活时间可超过5个月,在粪便及污染土壤中也能存活很长时间,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很强;不耐热,60℃下30 min可以将其杀死,100℃环境中会立即死亡,对常用消毒药物,如5%来苏儿、3%~5%甲醛溶液、70%乙醇、10%漂白粉混悬液等均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包括牛型、人型、禽型等多种结核,牛型结核杆菌主要感染牛,但也能感染人类,在宿主体内通过二分裂方式繁殖;人型结核杆菌主要感染人类,较少感染牛和禽类;禽型则主要感染鸟类。
1.2 流行特点
牛结核分枝杆菌能够适应牛体内的免疫反应,形成芽孢,在宿主体内长时间存活,结核分枝杆菌侵入牛的呼吸道或消化道后进入血液循环,在肺脏组织或其他器官中繁殖、定植引发器官出现严重反应和组织损伤。
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临床表现为活动性肺结核的病牛,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以及乳汁等分泌物中都含有病菌,健康牛接触后可能吸入肺中导致感染。易感群体包括未接种卡介苗或对结核分枝杆菌缺乏自然免疫力的犊牛,成年牛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由于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受损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成年牛更易感染。
牛结核病没有明显发生规律,可以在任何季节感染。冬季牛只间接触较多,加上寒冷天气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冬季发病率有所上升。
2 临床症状
牛结核病潜伏期一般在16~45天,有时可达数月以上,肺、乳房、淋巴和肠道以及神经等器官组织可能出现结核病变。
肺结核临床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初期可能出现短暂性干咳,一段时间后转变成湿咳,听诊时有哕音以及胸膜摩擦音,叩诊时有实音区,并伴随痛感。
乳房结核会导致泌乳期奶牛乳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泌乳,乳汁变稀、出现分层,有时乳汁中出现脓块;乳房淋巴结出现硬肿,但通常没有热和疼痛表现。
淋巴结核通常不是单一病变类型,而是在各种结核病相互作用下,导致脏器周边组织淋巴结出现病变而表现的特征性症状,淋巴结会肿大,尤其是下颌咽部和腹股沟等体表淋巴结肿大明显,但没有热和疼痛表现。
肠结核主要发生在犊牛群体中,病牛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出血,有时会发生顽固性腹泻。
结核菌侵染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尤其是脑膜,表面会出现米粒大小或干酪样结核病灶,随着结核逐渐增大,病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大多表现为癫痫和运动障碍。
3 病理变化
渗出性病变结核病早期病变脏器周边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巨噬细胞中能够看到被吞噬的结核杆菌。当病情好转时,渗出性病变可完全消散吸收[1]。
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结核分歧杆菌后,细菌的磷脂成分会导致巨噬细胞逐渐变大,呈扁平状,形如上皮细胞,称为类上皮细胞。类上皮细胞具有吞噬作用,胞浆内含有多量酯酶,能够更好地溶解和消化结核分歧杆菌,大量内上皮细胞聚集形成团状,中央会出现朗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又形成典型的类上皮样肉芽肿结节。
菌量多、毒力强时,牛的抵抗力下降,会出现严重变态反应,表现出严重坏死病变,坏死组织中含脂质较多且呈淡黄色,外观呈奶酪状,因此被称为干酪样坏死,这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依据。肺组织可出现灰白色或黄白色结核结节,小米至鸡蛋大,坚实,切面呈干酪样(豆腐渣样),坏死或钙化。乳房结核时,乳房淋巴结会出现硬肿,但没有热和疼痛症状。
4 实验室诊断
4.1 抗酸染色镜检
收集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冲洗液、骨髓液、洗胃液、粪便、新鲜组织、随机尿液、伤口组织和体液试子等样本,涂抹在玻片上并烘干,涂片上加入2~3滴石炭酸复红溶液,酒精灯加热,注意不要让溶液沸腾。加热3~5 min后等样本自然冷却,然后用水冲洗,再用3%盐酸酒精进行脱色处理30~60 s。用水冲洗后滴加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 min,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置于油镜下观察[2],可见经过抗酸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4.2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选择牛副分歧杆菌的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在待检牛的前臂内侧皮肤进行试验。用75%酒精消毒后将结核菌素注射到皮内,形成小皮丘,注射后48~72 h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如存在明显炎性反应,皮皱厚度差≥4 mm可判定为阳性反应。
5 疫情处置
发现病牛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重点报告牛只品种、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疫情发生养殖场地址等。兽医部门应立即组织调查牛只引入途径、饲养管理、疫苗接种史、动物接触史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牛结核病后立即将病牛隔离,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接触过的牛只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为阳性的牛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疫情处置中,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呼吸器等防护装备。在疫情处置中需加强疾病有效净化,对牛群进行结核菌素皮内试验(TST)等检测,及时发现隐性带菌牛并及时无害化处理。
6 预防措施
日常养殖中应定期进行结核病检疫,春秋季各1次,阳性牛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并对牛群进行多次检疫,直至没有新的阳性病例出现。
新引进牛只需隔离观察1~2个月,检疫确认无病后才可混群养殖。结合该病的发生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建立结核病监测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流行情况和防控效果,及时调整防控措施[3]。还需加强牛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结核病的防控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7 结语
牛结核病是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做好针对性有效防控,出现感染病例后,病原会通过多渠道快速传播蔓延,很难彻底净化,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提高对牛结核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了解流行病学和诊断方法,构建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确保养殖安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