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猪瘟疫情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疫病净化之路,展开了无疫区、无疫小区建设等系列措施。由于生物安全措施的加强,养猪产业不断升级以及政府大力推动动物疫病净化等优势,开展猪瘟净化的时机日趋成熟。为促进对猪瘟由重点控制向全面净化转变,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刊特邀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的刘业兵研究员团队撰文《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净化之路》,就我国猪瘟流行态势与防控现状,猪瘟净化的必要性与策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借鉴欧美猪瘟净化经验采取猪瘟净化措施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截至2024年底,该文章在知网统计数据显示下载251次,被引7次。

引用本文:
邹兴启, 李芳韬, 刘业兵. 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净化之路[J]. 中国猪业, 2024, 19(1):47-52.
Zou XQ, Li FT, Liu YB. The epidemic status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in China and the way of elimination[J]. China Swine Industry, 2024, 19(1):47-52.
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净化之路
摘要: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在全球多个地区仍在流行,对养猪业带来巨大打击和经济损失。当前我国猪瘟防控程度较好,疫情态势平稳,偶有散发,但猪瘟的存在不利于健康养殖,影响猪肉市场及品质,因此有必要开展猪瘟净化工作。随着养猪产业不断升级,小散户逐渐退出市场,猪瘟监测技术成熟完善以及政府大力推动动物疫病净化,开展猪瘟净化时机日趋成熟,但猪瘟净化面临着非典型猪瘟、混合感染、免疫失败、动物移动等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我国猪瘟流行态势与防控现状,猪瘟净化的必要性与策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借鉴欧美猪瘟净化经验,采取猪瘟净化措施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猪瘟净化提供理论帮助。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宿主为家猪和野猪,可对高密度养猪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90年,欧洲在实行非免疫政策之后又发生了数起猪瘟;1997年,荷兰暴发猪瘟导致超过1 100万头猪被杀,造成了至少23亿美元损失;2018年,日本时隔26年后再次暴发猪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至今仍在当地散发,防控猪瘟在维护养猪业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猪瘟疫苗兔化弱毒株(C株)自20世纪50年代应用以来,对猪瘟的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多个国家使用该疫苗控制并遏制了猪瘟,我国使用该疫苗已很好地控制了猪瘟疫情,为净化、消灭猪瘟打下了良好基础。2021年5月1日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将“净化、消灭”纳入动物防疫的方针和要求。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将猪瘟作为重点净化病种,因此,开展猪瘟净化工作已具备较好基础及政策保障。本文将从猪瘟流行态势与防控现状,猪瘟净化的必要性与策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借鉴欧美猪瘟净化经验和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猪瘟净化提供帮助。
1 猪瘟流行及防控现状
1.1 猪瘟流行情况
猪瘟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均流行过或正在流行,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数据报道,2005—2023年发生猪瘟疫情的国家共54个,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国家至今仍然流行或散发,如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在欧洲,猪瘟主要存在于俄罗斯和东欧部分国家;在美洲,猪瘟主要存在于加勒比地区的古巴、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在非洲,南非、毛里求斯及马达加斯加均报道过猪瘟疫情。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消灭了猪瘟,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南美洲的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全球共有37个国家和3个地区被认定为无猪瘟国家或地区。
根据WOAH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我国猪瘟疫情报告数逐年下降,由1130起下降至个位数(见图1)。

1.2 猪瘟流行毒株
猪瘟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基因1型、基因2型和基因3型,我国自19世纪以来主要流行的为基因2型和1型,包括2.1基因亚型,2.2基因亚型,2.3基因亚型及1.1基因亚型,在台湾地区报道存在3.4基因亚型。2019年以后,在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云南和湖南省动物疫病监测过程中发现的猪瘟阳性样本均为2.1基因亚型。
1.3 猪瘟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猪瘟在临床中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与非洲猪瘟难以区别。当前猪瘟临床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症状,此类猪瘟病例会长期带毒,母猪感染这类毒株可引起潜伏感染,通过胎盘屏障将病毒传染给子代,引起繁殖障碍及仔猪先天不足,这类仔猪出生后往往不久就会死亡或长期带毒,形成免疫耐受从而对疫苗无应答,是猪瘟病毒的重要传染源,对于猪瘟的防控及净化极为不利。
1.4 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
针对我国养殖模式复杂、活猪长途运输较多、疫情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国对猪瘟采取了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全面免疫C株疫苗、加强病原学监测、加强检疫监督、强化生物安全的“四位一体”有效措施。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全面免疫的基础上,安排进行常规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病原学监测和血清学免疫抗体集中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样并检测。同时,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及疫控中心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饲养场、交易市场、屠宰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掌握猪瘟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征和规律,发现传播风险因素,评估免疫效果,掌握群体免疫状况。
总体来看,我国猪瘟自2010年以来发生数量逐年降低,呈散发状态,当前猪瘟在我国流行率较低,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不大,鉴于此,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把猪瘟由“一类动物疫病”调整为“二类动物疫病”。
2 我国猪瘟净化的必要性
2.1 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2022年中国肉类产量为9 277万吨,猪肉产量达5 541万吨,占比达60%,猪出栏量近7亿头,猪肉能否保障供应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家安全。尽管我国猪肉产量世界第一,但出口量较低,究其原因,动物疫病的存在限制了相关产品的出口,其中猪瘟就是各国严格防控的疫病。我国养猪量大,养殖密度高,做好猪瘟净化是提高我国养猪水平、行业竞争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2.2 疫病防控的必然要求
猪瘟对养猪业造成长期危害,对所有猪均能致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重点防治的猪传染病。猪瘟是免疫抑制病,一旦感染,可继发多种细菌病或病毒病,其与非洲猪瘟在临床表现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当前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措施下,净化猪瘟有助于对非洲猪瘟的防控。猪瘟疫苗免疫防控成本较高,净化后可节约大量防疫资金,提高养殖场的利润。因此,从以上几方面看,净化猪瘟很有必要。
3 我国猪瘟净化时机较成熟
2012年以后,我国生猪养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于政府的引导,生猪养殖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散户养殖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养殖规模500头以下的中小散户快速退出市场。其次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明显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更加严密,生物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另外猪瘟疫苗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传代细胞苗,生产工艺稳定,外源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免疫保护效果良好,猪瘟C株疫苗不仅对国内流行的1.1、2.1、2.2基因亚型毒株达到100%防护,对3.3等毒株也有明显防护效果,为猪瘟的防控净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流行病学来看,我国猪瘟临床发病病例大幅减少,全国疫点数降至个位数。政府高度重视猪瘟等重要疫病的净化工作,从法律、政策等多方面提供保障。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国猪瘟净化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净化时机日趋成熟。
4 猪瘟净化策略
猪瘟净化在欧美有成熟的经验,截至2023年,美国最后一次发现猪瘟是1976年8月1日在新泽西州卡帕克附近的一个猪群,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成功根除了猪瘟。根据欧美等国家的经验,猪瘟净化根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诊断程序,诊断培训,建立紧急疫情报告系统,确定感染源,研究猪瘟病毒的其他宿主,制定猪瘟防控的法规与措施,提高免疫水平,确定计划初期的资金投入;(2)降低发病率阶段:对可疑猪群进行检疫隔离直到最终确诊为止,连续对感染猪群维持检疫隔离直到对其他猪群没有威胁为止,被检疫隔离的猪群不能移动,除被运到指定地点在严格条件下屠宰之外,检查进入市场后需要回收的猪只,坚持记录猪的来源和经销商信息,禁止使用活疫苗;(3)消灭疫情阶段:各级政府需提供必要的补偿,制定和实施处理感染和与之有接触的猪群行动计划,检查感染地区猪和经由市场渠道暴露接触的猪群,清除和消毒被感染猪群的猪舍和器具,依靠扑杀策略而不依赖疫苗控制,增加扑杀赔偿资金;(4)防止再次感染阶段:对一年内没有发现猪瘟的地区,要积极实施报告、监测,使用灭活疫苗免疫必须上报,来自于“无猪瘟”地区的引进猪外,以饲养和繁殖为生产目的而引进的猪必须隔离21 d。
由于我国国情与欧美不同,养猪业体量大,养殖结构多样,周边国家疫情复杂,猪瘟净化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经验,要结合我国国情,走我国特色之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免疫控制阶段: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使用C株疫苗做好全面免疫,加强病原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猪,做好猪群监测,进一步降低疫情,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2)免疫净化阶段:重视疫苗免疫抗体监测,淘汰免疫抗体不合格猪只,做好种猪病原监测,猪群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达到免疫无疫状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管理指南》《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技术规范》,明确种猪场猪瘟等主要疫病净化标准,目前有部分猪场已经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获得了猪瘟净化场认证;(3)净化根除阶段:积极开发标记疫苗,建立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抗体鉴别方法,通过抗体检测淘汰自然感染猪,实现猪瘟净化,猪场达到免疫净化状态后实施非免疫净化,保持12个月以上无猪瘟病毒感染,新生仔猪2~3月龄后应为阴性,猪群保持无猪瘟疫情发生,最终达到不使用疫苗而根除猪瘟的目标。
5 我国猪瘟净化面临的挑战及采取措施
尽管当前开展猪瘟净化有许多有利因素,但我们也要看到开展猪瘟净化工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首先周边国家和地区养猪量较大,动物防疫水平与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仍发生猪瘟,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较大;其次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异、混合感染等原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户)、不同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第三,猪瘟流行病学调查系统性不够,由于活体扁桃体样本采集难度较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耗费人力成本较高,在实际监测中靠大量采集病死猪或屠宰猪作为样本,一定程度影响了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
5.1 加强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
猪瘟病原学监测是猪瘟疫病控制的重要手段,是猪瘟净化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将种猪场猪瘟病原监测作为重点,实现逐头检测,包括活体采集扁桃体和抗凝血,通过RT-PCR或荧光PCR检测、测序及病毒分离确定毒株,淘汰阳性猪,严禁阳性后备猪进入种猪群。做好猪群的免疫监测工作,在疫苗免疫后规定时间内采集血液,进行血清学抗体监测,确定猪群抗体合格率,对抗体水平低或不合格的猪只加强免疫,抗体合格后将其转入抗体阳性群,抗体水平不合格的猪只进行淘汰。
5.2 加快标记疫苗及鉴别诊断方法研究
尽管猪瘟C株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效果良好、抗原谱广、安全性高、免疫力持久,但通过检测血清学抗体不能区分自然感染及免疫动物,亟需开发标记疫苗以及鉴别诊断方法。目前猪瘟标记疫苗主要策略有猪瘟E2亚单位疫苗、猪瘟表位缺失疫苗及活载体疫苗等,其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还不成熟,该策略前景广阔。另外一种策略是通过筛选野毒株的特异性单抗,建立相应诊断方法,以区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该策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5.3 开展分区防控,建立无疫区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养殖模式多样,动物运输移动频繁,导致动物疫情复杂,因此实施分区防控很有必要。《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对动物疫病实施分区防控管理,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该方案综合考虑地理行政区划、养殖屠宰产业布局、风险评估等因素,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分区防控,重点抓动物运输及屠宰环节监管,为猪瘟的防控提供了借鉴参考。
无疫区是WOAH在总结国际上多年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消灭动物疫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中国也已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猪瘟无疫区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包括机构队伍、法律法规、财政支持、防疫屏障、测报预警、流通监管、检疫监管建设;(2)免疫控制,通过疫苗免疫及扑杀措施,达到连续12个月无临床病例;(3)监测净化,疫苗100%免疫,实施病原监测并根据结果逐渐缩小免疫范围,区域内实现6个月内无猪瘟感染;(4)监测无疫,停止疫苗免疫后,连续监测病原12个月应无猪瘟病原。
6 结语
消灭猪瘟是中国兽医工作者几代人的夙愿,也是政府部门、疫病防控机构、养殖场(户)的共同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猪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猪瘟净化消灭不仅是养猪业降本增效、提档升级的需要,也是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猪瘟净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养殖场、屠宰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当前有利的疫情防控条件下,应抓住机遇,解决困难,大力推进猪瘟净化工作,充分发挥养殖场(户)的主体作用,重视猪瘟病原的筛查及阳性带毒猪的淘汰,消灭传染源,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生猪移动监管,打击生猪非法调运及非法屠宰,减少动物流动,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加强猪场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

【版权声明】来源:中国猪业杂志。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