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种业振兴、数字化育种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探讨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5月18日,由上海科诺牧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诺股份”)主办的以“助力中国育种数字化升级”为主题的育种前沿技术研讨会暨奥饲本新一代智能种猪测定系统发布会,在山东青岛盛大召开!
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汪秀艳,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南京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瑞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资深养猪专家闫之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金勇,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敏,农业农村部种猪质检中心副主任刘望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于太永,山东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侯明权,科诺股份董事长李钢浦,温氏股份副总裁张祥斌,科诺股份产品营销副总经理张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代表、规模猪场、家庭农场、媒体代表60余人出席。《中国猪业》杂志受邀参会并作现场报道。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爱国
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主持。
开幕式
汪秀艳副秘书长表示,中国畜牧业协会作为农业领域重要行业组织,多年来见证畜牧行业向智能化转型,而科诺股份二十余年深耕畜牧装备领域,此次发布奥饲本新一代智能种猪测定系统是行业数字化进程的关键突破。她强调,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发展迅速,育种水平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种业“卡脖子”问题凸显,传统育种难以满足更高需求。奥饲本系统通过传感器优化、物联网平台引入及模块化设计,实现数据精准采集、远程管理和灵活配置,为集团化猪场提供高效方案。她呼吁行业以本次发布会为契机,推动数字技术与育种融合,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政策,助力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
李钢浦董事长在致辞时表示,感谢与会专家学者、长期信赖科诺产品的用户及行业同仁。
希望本次育种技术研讨会的召开,能够助力提升我国育种技术和生产成绩,值此之际,科诺正式推出新一代“奥饲本智能种猪测定系统”,标志着公司智能化育种体系建设的全面启动。历经十年技术沉淀与创新升级,科诺最终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完成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他重点阐述了新系统的三大革新:从测量到通讯的硬件全面升级,实现高精度测量与智能通讯,并引入机器学习技术;从数据及软件端构建SAAS云平台,支持多层级数据管理及用户自定义布局,形成开放可扩展、更加便捷的技术平台;该系统作为科诺智能化战略的首个核心模块,将为行业提供全场景数字化育种解决方案。他表示,新一代系统既是对奥饲本技术遗产的传承,更彰显了科诺“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产品技术路线,通过降低试错成本加速产品迭代。最后,他承诺将以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回馈行业,并号召业界携手推进生猪育种智能化进程。
主旨报告
黄瑞华教授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种猪育种各环节存在差距,解决种猪育种“卡脖子”问题迫在眉睫。当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养殖业快速融合,为生猪育种带来变革机遇。国内通过一系列专项支持,构建了种猪性能测定等选育技术体系,部分育种企业在数字化育种上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行业挑战。
一方面,生猪育种企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自为政导致育种准确性差、效率低,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阶段,未真正实现数字化;另一方面,生猪数字化育种从理论到应用差距较大,企业对数字育种投入持观望态度,应用中还面临进口设备通讯协议制约、表型数据采集不准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分享了应对策略与前沿技术应用案例,提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人员培训等应对策略。
科诺股份产品营销副总经理 张弛
张驰指出,奥饲本新一代智能种猪测定系统,拥有“数据真、系统稳、效率高”三大核心优势,为种猪育种行业注入数智化新动能。该系统历经37年技术沉淀与本土化创新,通过三大引擎设计,精准破解传统育种数据孤岛、效率低下、管理滞后等痛点。
引擎一:基础夯实 “真准稳”(数据真、测得准、系统稳)。搭载了德国高精度传感器,采食测量误差±1%,通过环境变量补偿算法确保数据真实。设备支持-20℃至70℃稳定运行,IP67防护应对复杂环境,三重数据备份机制保障零丢失。
引擎二:执行加速“快简灵”(查阅便捷、处理快捷、维护高效)。耳牌信息一键导入,异常数据自动标红预警,多渠道提醒效率提升。设备远程维护+OTA升级减少人工干预,快速生成选猪报告,操作效率提升50%。
引擎三:决策赋能 “慧而精”(跨场对比、行业对标、人才管理)。SAAS平台整合跨场数据,实时对比料肉比、设备状态,无缝对接育种系统。
此外,奥饲本智能测定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规模、养殖模式的猪场。无论是小型养殖场,还是大型集团化猪场,均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配置系统模块,实现个性化管理。这种高度的定制化能力,使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助力各类猪场实现数字化转型。
随后,进行了“奥饲本新一代智能种猪测定系统发布”剪彩仪式,现场相关领导及行业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革新性技术的落地,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祝贺与支持。
剪彩仪式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教授与资深专家闫之春博士分别就人工智能在猪育种中的应用探索、四周批次生产纯种猪选育场的测定展开分享,进一步深化了数字化育种的前瞻性探讨。
朱砺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他认为,在动物育种与人工智能结合方面,农业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每年产生并存储的数据总量超过800EB(8*1020字节),且每年将以50%~80%的速度增长,在此背景下,SNP芯片技术、测序技术等基因组信息获取容易且低廉,在育种上的应用变为现实。他指出传统机器学习由于其局限性促使研究转向深度学习,可加速遗传增益、减少对大规模表型数据的需求,降低育种成本,具有跨物种适用性和指导更精准的育种策略及资源分配的应用价值。最后,他从研究目标与设计理念、整体架构、模块设计、优势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GenoFuse模型,实验表明,GenoFuse在猪育种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优于其他模型,为精准育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资深养猪专家闫之春博士表示,生产商品肉猪的繁育体系主流仍是杂交母猪与终端父本杂交,与繁殖相关的性状受环境影响大,遗传力低,主要利用“优x优”的杂交优势进行母本的品系杂交;生长和屠宰性状遗传力中等偏高,主要开展单品系继代选育;纯种品系内的继代选育需要连续不断地测定新出生的后代猪,选择优秀性状进行留种;纯种猪的纯种扩繁只需根据体型外貌为主留种,通过低遗传力的繁殖性状进行选育改良。他指出,“母本二元、终端杂交的三系配套”繁育体系需要在纯种群不断开展后裔测定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通过杂交产生更好的商品猪。他表示综合选留要结合“育种值指数+体貌+健康+头数+初情+驯化(免疫)”,先进养猪企业可以针对非洲猪瘟+其他重要病原体进行工艺升级,纯种猪群/场的生产工艺全面升级为新型母猪-肥猪场,后备猪全面实现场内化,分区实现4周批生产。4周全进全出分娩模式可每间隔4周分娩300窝仔猪,分娩舍全进全出的4周批次生产模式是纯种猪选育场实现主要病原体净化的最佳选择,大大提高了选配效率、选淘效率、测定效率、驯化效率和设施利用率,相同日龄断奶的更大群体的同期组,显著改善选种准确性,通过集中使用自动化测定设备,可改善种猪场工作效率和综合成本。
圆桌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由资深养猪专家闫之春博士主持,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瑞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研究员王金勇、温氏股份副总裁张祥斌、科诺股份董事长李钢浦分别围绕“猪育种过程所需数据种类的趋势及统计筛选”“数智化背景下育种测定人员的工作转型思路”及“猪场智能化和数字系统发展期望”主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本次研讨会通过前沿技术分享与专家大咖深度对话,为生猪育种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奥饲本新一代智能种猪测定系统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种猪育种技术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为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智慧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