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轮状病毒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场猪轮状病毒感染病例不断增多,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阐述了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并提出科学饲养、仔猪日常保健、中西医药物和疫苗免疫等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腹泻也称泄泻,是养猪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症候群,腹泻性疾病严重危害着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经济损失巨大。
在病原性腹泻中,猪轮状病毒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该病毒可引起仔猪严重腹泻,重者造成病猪死亡,经济损失不可低估。
猪轮状病毒最初是在发生腹泻的犊牛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随后在猪、马、羊、犬、鹿及禽等动物中也检测出轮状病毒,并已经成为引起幼龄动物腹泻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之一。
近年来,关于猪轮状病毒病的报道病例日渐增多,而且该病的发生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病应该引起养殖者的重视。
轮状病毒感染危害严重,不仅能引起幼龄畜禽发生腹泻,而且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此外,该病毒还能够在不同的物种间跨种进行传播,是一种引起腹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
李玉等从四川某猪场仔猪的小肠样品中分离出1 株轮状病毒,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株的VP1~VP3和NSP3基因与人A群轮状病毒高度相似,说明该病毒可能是人与猪轮状病毒的重组病毒株。樊高等从广东某猪场腹泻仔猪肠道样品中分离到1株轮状病毒,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为人、猪和犬轮状病毒基因重组后的毒株。
由此可见,加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防控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2 病毒特征
猪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员,是一种双链RNA病毒。根据病毒群抗原VP6基因的特征,可将轮状病毒分为A~J共10 个基因群。
依据病毒表面结构蛋白的血凝素抗原VP4 和中和抗原VP7 分型,又可将轮状病毒分为P 和G 2 种血清型,迄今研究已发现了35个P血清型和27个G血清型病毒。
目前,A 群轮状病毒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和容易检测到的轮状病毒。
近年来,在猪群中G9型和G12型猪轮状病毒的检出率较高,其中以猪轮状病毒的G9 基因型占比较高,G9 型和G12 两种基因型病毒是目前猪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毒株。
然而,猪轮状病毒新的基因型也不断出现,李素芬等从南京附近某猪场采集腹泻猪粪便中分离1 株猪轮状病毒,其基因型为G1P,该分离毒株3 次免疫家兔后,家兔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高达211,表明该分离株免疫原性良好,有望成为猪轮状病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因此,临床中应加强流行毒株的监测,确保做到科学精准防治。
猪轮状病毒对酸、碱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pH值3~9的酸碱环境中较为稳定。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其存活时间最长可达7 个月。
猪轮状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在60 ℃环境条件下仅能存活30 min。病毒对70%乙醇、4%甲醛、1%次氯酸等消毒剂较为敏感。
3 流行特征
我国首次发现猪轮状病毒感染病例是1982 年由阙玲玲在台湾省发现。
近年来,在我国猪群中陆续检测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其中,在四川、广东、江苏、山东、贵州等地的猪群中均分离出猪轮状病毒。
调查显示,我国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7.69%~28.76%。
猪轮状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粪—口和胎盘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各年龄段的猪群均能感染,但猪轮状病毒主要引起2 月龄内的仔猪感染发病,尤其是1 月龄内的仔猪为重,其发病率高达50%~100%,但死亡率一般不高,在无继发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的条件下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0%,成年猪呈隐性感染。
猪轮状病毒感染一般多发生在晚秋、冬春等寒冷的季节,猪舍环境、营养、自身健康状况等条件均是诱发猪轮状病毒感染的因素。
4 临床症状
在感染猪群中,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轮状病毒主要引起仔猪发病。
轮状病毒感染病程多为5~7 d,如果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会使疾病病情加重,延长病程,增加病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
在感染发病初期,病猪出现轻度的精神沉郁、嗜睡,饮食量下降、排软粪等症状。
疾病经过1~2 d的发展,病情加重,临床出现腹泻症状,患病猪逐渐消瘦,粪便为水泻样或糊状,呈白色、黄色、灰色或黑色,并伴有腥臭味,严重者粪便带有黏液和血液,有的病猪还出现呕吐现象。
在腹泻3~4 d 后,耐过猪可能逐渐恢复正常,粪便变为浓稠状甚至成形,而体弱重症患猪可出现脱水、心力衰竭、酸中毒等症状,最终因大量脱水衰竭而亡。
5 病理变化
猪感染轮状病毒的主要病变多集中在胃肠道中。
剖检可见猪胃弛缓,仔猪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和乳汁;
小肠壁变薄、出血、呈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浆液样或水样,黄色、灰白或灰黑色;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大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病死猪会出现肝脏肿大,心肌软化等病理变化。
6 组织病理学变化
猪轮状病毒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嗜性,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集中于小肠。
小肠、回肠黏膜出现水肿,黏膜上皮细胞和肠绒毛尖端发生空泡变性,黏膜柱状细胞增多,绒毛断裂脱落,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出现空泡化,绒毛固有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7 诊 断
依据疾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做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的分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诊断猪轮状病毒感染,但猪轮状病毒的分离需要细胞接种进行培养,轮状病毒最初使用经胰酶处理的猪进行原代肾细胞培养,之后研究发现,病毒更适于用非洲猴肾细胞系MA104 进行培养,目前主要采用MA104 细胞培养。
刘小兰等比较轮状病毒在MA104 细胞等8种细胞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证实,轮状病毒株在MA104细胞上的易感性最好,且病料样品在细胞盲传第1~3 代无明显病变,在传至第4~6 代时产生明显的细胞变圆皱缩、拉网、脱落等病变。
猪轮状病毒感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比较相似,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应注意与这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猪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病猪症状一般较为轻微,患猪经过2~3 d 的病程多转好,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患病猪的临床症状一般较重,且病程也较长。
猪轮状病毒感染后,往往容易继发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圆环病毒等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临床多为继发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致的混合感染病例。
祁松等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规模化养猪场7~15日龄哺乳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和呕吐,甚至死亡,且死亡率较高。
腹泻哺乳仔猪小肠壁呈薄的半透明状,部分肠段呈灰黄色和灰黑色;肠壁充血,内容物为絮状的黄色或灰色液体;胃内充满黄色液体,可见少量凝乳块。经分子生物学及病原菌分离诊断为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李月等临诊某规模化养殖场哺乳仔猪病例,发生严重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水样,部分病猪死亡。
剖检病死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出血,呈土黄色,肠壁出血,脾脏出血,边缘梗死;胃黏膜严重出血,呈紫红色,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肝脏出血、肿胀、脂肪样变,中间部位呈土黄色;肺脏严重出血、肿胀。
经实验室诊断,确诊轮状病毒、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因及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见,在临床实际病例中,猪轮状病毒腹泻混合感染病例较多,临床诊断时应注意与继发疾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以便采取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
8 防治措施
8.1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确保引进猪为轮状病毒阴性猪群,引进生猪时应隔离饲养2 周以上,经临床观察和病原检测无轮状病毒感染后再引入猪舍混群饲养。
必须保障新生仔猪及时足量采食初乳,同时要保证产房和产床适宜温度,科学通风,确保无贼风。养殖场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猪舍环境卫生,产房、产床和保温箱要定期经常消毒。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提高生猪机体抵抗力。
8.2 重视哺乳仔猪保健
哺乳仔猪极易发生猪轮状病毒感染,因此,加强幼龄猪保健工作措施尤为重要。哺乳仔猪控温、保温和尽早吃初乳是养好仔猪的关键之一。
仔猪在1~3 日龄时环境温度应达到30~32 ℃,4~7 日龄为28~30 ℃,15~30 日龄为22~25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上初乳,尤其是首次初乳量要足。
确实保证仔猪在出生后4 h 内进食初乳,食初乳量要足,确保达到40~60 g/头,以保证仔猪获得足够的IgG,旨在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8.3 注重猪场卫生与消毒
积极落实卫生清洁措施,日常做好猪舍、器具的卫生清洁工作。
猪舍粪便应及时清理,避免轮状病毒经粪-口传播。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猪舍每周进行1 次消毒,猪群每周消毒2 次。
消毒时应先清扫猪舍,然后再进行消毒。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以免病原产生抗药性。在猪舍门口应建设消毒池,选用火碱水、生石灰粉等消毒药。
8.4 疫苗免疫
目前,用于猪轮状病毒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
其中,弱毒疫苗在预防猪轮状病毒感染上安全有效,在养猪生产中应用广泛。仔猪使用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免疫保护期可达6 个月以上。
妊娠母猪在产前40~50 d 经后海穴位免疫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在首免后20~30 d 再进行二免,所产仔猪能够得到较好的被动免疫保护。
猪轮状病毒流行的基因型在不断发生变异,不仅流行轮状病毒G和P型,近年来,还出现了新的轮状病毒基因型。
樊高等从广东省某猪场腹泻仔猪的肠道组织样品中分离出1 株猪轮状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G9-P[23]-I5-R1-C1-M1-A8-N1-T1-E1-H1 基因型。耿超等采集湖北某猪场腹泻发病仔猪的肠道内容物,从中分离获得1 株能致严重细胞病变的病毒,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为猪A 群轮状病毒,其病毒VP6、VP7 基因均与山东、四川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依据猪轮状病毒的流行和变异情况,加快研发新型轮状病毒疫苗,才能更为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8.5 药物防治
目前,尚无针对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特效治疗药物,但应用一些药物辅助或对症治疗,可缓解病猪临床症状和病情,防止出现继发感染。
轮状病毒腹泻仔猪易出现脱水病症,诱发机体酸中毒和心衰,继发细菌性感染,因此,临床应采取抗菌消炎、调节胃肠机能、收敛止泻、防止脱水和酸中毒、补液强心等治疗措施减轻继发疾病发生。
轻度与中度症状患病仔猪可口服葡萄糖盐水或补液盐水,每次喂服20~30 mL,预防仔猪脱水,增强仔猪抵抗力。
临床出现呕吐、腹泻、脱水、心衰、酸中毒的重症仔猪不建议进行腹腔补液,应口服补液盐水,每次喂服量为20~30 mL,同时可用抗病毒和抗菌药物,如板蓝根注射液、头孢噻呋注射液,以及氟苯尼考、土霉素等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并配合维生素B6、维生素C 等药物肌肉注射,每天用药1~2次,连续用药3~5 d。
心力衰竭猪用10%安钠咖4~5 mL,一次肌肉注射。
严重脱水并伴有酸中毒症状病猪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防止酸中毒,出现心力衰弱病猪应肌肉注射安钠咖。
中兽医理论认为,猪泄泻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犯机体、饮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3 种病因,而病毒性腹泻多是因外邪侵犯机体所致,因此,中兽药治疗猪湿热型腹泻,应遵循清热化湿、扶正祛邪、行气活血、健脾和胃的原则配伍中药,常用的清热解毒中兽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
豆薇等采用细胞病变效应观察等方法从多种中草药中筛选出诃子、铁棒锤、短穗兔耳草、川西獐牙菜、瑞香狼毒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猪轮状病毒作用。
在猪发生轮状病毒泄泻时,可用白头翁散配合清热中兽药进行治疗,方剂配伍为黄芩12 g、黄连9 g、秦皮12 g、白头翁12 g、龙胆末15 g、木炭末9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服用,每天10~30 g/头,连服5 d,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据报道,取金银花30 g、黄连30 g、蒲公英20 g、藿香20 g、葛根30 g、黄芪50 g、神曲50 g、甘草50 g,煎液灌服病猪,发病猪每天用药1 次,严重的患病猪需要每天早晚各用药1次,用药3 d即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9 结语
对于猪轮状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疫苗还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当然,考虑到品种、年龄、免疫机体的健康状况及疫苗效价等因素,疫苗接种也不是一劳永逸,控制该病发生要根据养殖场具体情况制订综合防治措施,一旦确诊或怀疑发生猪轮状病毒感染,要在第一时间对病猪和疑似猪进行隔离治疗,并立即进行同步全群消毒,消毒顺序建议为产房→妊娠猪舍→保育猪舍→育肥猪舍。
对发病猪采取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措施,并应用抗生素进行注射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中兽医在治疗该病方面也有诸多优势,一些传统和新型中兽药制剂已经在临床中逐步扩大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临床发病的复杂和多元化,采取单一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已经难以奏效,因此,该病控制要以预防为核心,注重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日常保健、及时免疫接种。
当出现或怀疑该病时,要尽力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改进治疗措施,才能在短时间实现有效治疗,达到精准治疗,经济效益最大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