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反刍是其重要的生理活动,对维持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全面阐述奶牛反刍的知识要点,包括反刍的概念、生理机制、重要意义、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反刍异常的表现,详细介绍不同反刍异常情况对应的治疗方法,旨在为奶牛养殖从业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助力提升奶牛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

奶牛反刍的基础知识要点

1、反刍的定义与过程

反刍是奶牛等反刍动物特有的生理现象,指奶牛将吞咽进入瘤胃的食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和发酵后,逆呕回口腔,再次进行咀嚼、混合唾液,然后重新吞咽回瘤胃的过程。完整的反刍过程包括逆呕、咀嚼、再吞咽三个主要步骤。首先,瘤胃通过特定的收缩方式将食物推送至食管沟,食管沟收缩形成管道,使食物逆呕至口腔;随后,奶牛利用臼齿对食物进行细致咀嚼,平均每次反刍咀嚼次数可达40 - 60次,同时大量分泌唾液,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最后,经过再次咀嚼和混合唾液的食物,重新经食管吞咽回瘤胃,继续进行消化和发酵。

2、反刍的生理机制

(1)消化系统结构基础:奶牛拥有四个独特的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瘤胃是反刍过程的核心场所,其容积巨大,成年奶牛瘤胃容积可达150 - 200升,内部富含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等。这些微生物与奶牛形成共生关系,能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淀粉等复杂物质。网胃可对食物进行初步筛选和过滤;瓣胃能够进一步研磨食物,减少食物颗粒大小;皱胃则主要负责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

(2)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瘤胃内的微生物在反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菌可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如乙酸、丙酸和丁酸,这些脂肪酸是奶牛重要的能量来源,约占奶牛所需能量的70 - 80% 。真菌有助于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拓宽饲料的利用范围。原虫能吞噬细菌和部分饲料颗粒,调节瘤胃微生物群落平衡,自身也可为奶牛提供蛋白质

3、反刍的重要意义

(1)提高饲料消化率:反刍使食物得到更充分的咀嚼和更长时间的发酵,能够有效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释放其中的营养物质,显著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相较于未经充分反刍的饲料,经过完整反刍过程的饲料,其干物质消化率可提高15 - 20% 。

(2)维持瘤胃内环境稳定:反刍过程中大量分泌的唾液含有丰富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等缓冲物质,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瘤胃内适宜的pH值(通常在6.2 - 6.8之间),为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创造良好环境 。

(3)保障奶牛健康:正常的反刍行为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的蠕动,防止食物在胃肠道内积聚和异常发酵,减少瘤胃积食、瘤胃臌气等疾病的发生。反刍状态也是判断奶牛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

(4)提升生产性能:反刍正常能够确保奶牛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为产奶和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养分。研究表明,反刍正常的奶牛日产奶量可比反刍异常的奶牛高出10 - 15%,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也会相应提高 。

4、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

(1)饲料因素

饲料种类:粗饲料含量高的日粮,如优质干草、青贮玉米等,能够有效刺激反刍行为。而精饲料比例过高的日粮,会加快瘤胃发酵速度,产生过多酸性物质,抑制反刍。当精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超过60%时,奶牛反刍次数和时长会明显减少 。

饲料颗粒大小:适宜的饲料颗粒大小对反刍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干草长度保持在2 - 4厘米、青贮玉米长度在1 - 2厘米左右时,能够有效刺激反刍。饲料颗粒过细会减少奶牛咀嚼次数,降低反刍时长;过粗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同样影响反刍 。

(2)环境因素

温湿度:极端的温度和湿度会干扰奶牛反刍。高温高湿环境下,奶牛易出现热应激,导致采食量下降,反刍次数减少。当环境温度超过30℃、湿度超过70%时,奶牛反刍时长可能缩短30 - 40% 。寒冷环境会使奶牛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也会对反刍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高会压缩奶牛活动空间,增加奶牛之间的争斗和应激,影响采食和反刍。研究发现,每头奶牛活动空间低于10平方米时,反刍时长会显著缩短 。

(3)健康因素

疾病:多种疾病会导致反刍异常,如瘤胃酸中毒、真胃炎、乳房炎、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等。这些疾病会引起奶牛身体不适,导致采食量下降,进而减少反刍

应激:长途运输、饲料更换、饲养人员变动等应激因素,会改变奶牛内分泌系统,抑制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影响反刍行为 。

奶牛反刍异常的表现与诊断

1、反刍异常的常见表现

(1)反刍次数减少:正常奶牛每天反刍6 - 8次,若反刍次数少于5次,提示可能存在健康问题或饲养管理不当 。

(2)反刍时长缩短:每日反刍总时长不足6小时,且排除正常的生理阶段变化(如围产期),需进一步检查原因 。

(3)咀嚼无力或中断:反刍时咀嚼力度减弱,频率减慢,甚至出现咀嚼过程中断,可能是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齿磨损)或胃肠道疾病所致 。

(4)吐草团现象:奶牛在反刍过程中频繁吐出草团,通常表明胃肠道功能出现异常 。

(5)若瘤胃蠕动减弱(每分钟蠕动不足1次)或消失,结合反刍异常表现,可能患有瘤胃积食、瘤胃臌气等疾病 。

2、反刍异常的诊断方法

(1)行为观察:养殖人员需日常观察奶牛的反刍行为,记录反刍次数、时长、咀嚼状态等,与正常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异常 。

(2)瘤胃检查:通过听诊瘤胃蠕动音判断瘤胃功能,使用胃管抽取瘤胃液检测pH值、微生物菌群等指标。正常瘤胃pH值在6.2 - 6.8之间,pH值异常可能提示瘤胃酸中毒或其他疾病 。

(3)实验室检测:采集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血液中β-羟基丁酸、乳酸等指标,以及粪便中的寄生虫卵等,辅助诊断反刍异常的原因 。

(4)综合分析:结合奶牛的采食情况、精神状态、产奶量变化、发病史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明确反刍异常的具体病因 。

奶牛反刍异常的治疗方法

1、营养性反刍异常的治疗

(1)瘤胃酸中毒

紧急处理:立即停止饲喂精饲料,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500 - 1000毫升,以中和瘤胃内过多的酸性物质;灌服氢氧化镁200 - 300克,进一步缓解酸中毒症状;同时进行瘤胃按摩,每次10 - 15分钟,每小时1次,促进瘤胃内气体排出和内容物蠕动 。

日粮调整:将日粮精粗比调整为50:50或40:60,增加优质干草饲喂量;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150 - 200克/头/天)、氧化镁(50 - 100克/头/天)等缓冲剂,调节瘤胃pH值;补充酵母培养物(20 - 30克/头/天),改善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 。

后续观察:密切观察奶牛的反刍、采食、精神状态等,定期检测瘤胃液pH值,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日粮 。

(2)饲料颗粒问题:若因饲料颗粒过细导致反刍异常,可将粉碎过细的干草或精料更换为合适颗粒大小的饲料;对于青贮饲料,调整切割长度至1 - 2厘米左右 。同时,适当增加干草在日粮中的比例,刺激反刍行为恢复 。

2、环境性反刍异常的治疗

(1)热应激引起的反刍异常

降温措施:在牛舍安装风扇、喷雾设备等,加强通风散热;搭建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提供充足的清凉饮水,水中可添加0.1 - 0.2%的食盐和电解质,补充奶牛因出汗流失的盐分 。

调整饲喂时间:将饲喂时间安排在清晨和傍晚等温度较低的时段,提高奶牛采食量;适当减少每次饲喂量,增加饲喂次数 。

营养补充: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20 - 30克/头/天)、维生素E(500 - 1000国际单位/头/天)等抗应激添加剂,增强奶牛抗热应激能力 。

(2)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反刍异常:及时调整牛群结构,降低饲养密度,确保每头奶牛拥有10 - 12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和1.8 - 2.2平方米的卧床面积 。同时,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污水,减少环境应激因素 。

3、疾病性反刍异常的治疗

(1)瘤胃积食

促进瘤胃蠕动:皮下注射新斯的明10 - 20毫克,或灌服酒石酸锑钾8 - 12克,刺激瘤胃蠕动;进行瘤胃按摩,每次20 - 30分钟,每天3 - 4次 。

缓泻处理:灌服液体石蜡油1000 - 2000毫升或硫酸钠500 - 800克,促进瘤胃内容物排出 。

禁食与补液:禁食24 - 48小时,期间静脉输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 - 2000毫升,维持水盐平衡和营养供给 。待反刍和瘤胃蠕动恢复后,逐渐恢复饲喂优质干草,再过渡到正常日粮 。

(2)瘤胃臌气

排气处理:对于急性瘤胃臌气,可使用套管针进行瘤胃穿刺放气,放气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发生脑贫血;也可通过插入胃管引导排气 。

药物治疗:灌服鱼石脂10 - 15克、酒精50 - 100毫升、水500 - 1000毫升的混合溶液,消除瘤胃内泡沫;同时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20 - 30毫克,促进瘤胃蠕动 。

后续护理:排气和药物治疗后,密切观察奶牛情况,适当限制采食,给予易消化的饲料,防止复发 。

(3)真胃炎

抗菌消炎: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40 - 60支,配合链霉素200万单位×20 - 30支,每天2次,连用5 - 7天 。

对症治疗:使用西米替丁等抑酸剂,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静脉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维生素,补充营养和维持水盐平衡 。

调整饲喂:减少精饲料饲喂量,增加优质干草和易消化的饲料,如麸皮粥等

(4)寄生虫感染

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如对于胃肠道线虫感染,可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进行驱虫,按说明书剂量口服或皮下注射 。驱虫后,注意观察奶牛粪便中寄生虫排出情况,同时加强饲养管理,补充营养,促进奶牛恢复 。

预防奶牛反刍异常的措施

1. 科学配制日粮

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和生产水平,合理调整日粮精粗比例和营养成分,确保饲料中物理有效纤维(peNDF)含量达标,满足奶牛反刍需求 。

2. 优化饲养环境

控制牛舍温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卫生条件;合理规划饲养密度,为奶牛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

3. 加强日常管理

建立完善的奶牛健康监测制度,定期观察反刍行为、采食情况等;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程序,预防疾病发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减少长途运输等 。

4. 提高养殖人员技术水平

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奶牛反刍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养殖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结     语

奶牛反刍是维持其健康和高效生产的重要生理活动。深入了解奶牛反刍的知识要点,准确判断反刍异常的表现和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做好预防工作,是保障奶牛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从业者应重视奶牛反刍管理,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实现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