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基因编辑猪在农用、医用多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挑战,提升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本刊特别策划了“基因编辑猪在多领域应用”专题,特邀请中国工程院印遇龙院士为专题撰写寄语。
2025年2期专题由中国农业大学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杜旭光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余大为研究员共同担任执行主编,现已刊出,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阅读。
专题文章一览
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的研究进展
冯沈泂,倪征钰,马 昭,孙尉峻,张林林,杜旭光
摘要:异种器官移植作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备受瞩目,其中基因编辑猪作为供体来源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器官移植面临诸多难题的情况相比,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主要会遭遇免疫排斥反应、凝血功能失调以及器官尺寸不匹配等问题。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定位猪体内相关基因位点,实现对免疫原性抗原敲除(如敲除GGTA1基因)、补体激活抑制(如抑制β2M基因)、凝血功能调节(如调节vWF基因)以及器官生长控制(如控制GHR基因)等方面的定向改良,针对性地解决猪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此外,引入人类转基因(如hCD47基因),还能进一步增强猪器官的免疫耐受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功开展了多例基因编辑猪肾、肝移植至人体的亚临床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过,由于基因编辑工具的种类多样,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也存在差异,有一定的技术和安全门槛。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已进入亚临床和临床试验的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所需编辑的关键基因以及具体的编辑手段,探讨与分析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和效率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确保基因编辑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为优化相关基因编辑方法和推动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促进异种器官移植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阅读全文
基因编辑猪的遗传改良与生物医学应用:技术潜力与现实挑战
王文娜,齐世宏,余大为,黄永业
基因编辑技术在猪的遗传改良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基因编辑猪具有良好的生产性状与抗病性能,可提升养殖收入。由于猪在解剖结构、代谢、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是理想的疾病模型和异种器官供体。然而,基因编辑猪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编辑效率与准确性有待提高,脱靶效应可能引起无关基因改变。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差异也给基因编辑猪的产业化推广带来阻碍。深入了解基因编辑猪的现状与挑战,有助于推动其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合理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