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对养猪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本文全面阐述了仔猪伪狂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详细探讨了针对该病的治疗措施以及涵盖疫苗免疫、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养猪业提供科学、系统且实用的防控指导,降低仔猪伪狂犬病的发生风险,保障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仔猪伪狂犬病在全球养猪业中广泛存在,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不仅可导致仔猪出现高死亡率,还会影响猪只的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对养猪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群的流动增加以及饲养环境的改变,仔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入了解仔猪伪狂犬病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对于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原学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α - 疱疹病毒亚科,为双股线性D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由核心、衣壳、被膜和囊膜组成。PRV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低温环境下可长期存活,在4℃时能存活数周,在 - 20℃以下可长期保存。但该病毒对热、紫外线、常用消毒剂较为敏感,如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可灭活,0.5%的氢氧化钠、1%的碘伏等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病毒。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存在一定的毒力差异。根据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PRV分为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近年来,变异毒株的出现给仔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其致病性更强,临床症状也更为复杂。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仔猪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毒猪可长期携带病毒,在猪群中持续传播。病毒可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唾液、鼻液、乳汁、精液、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通过这些途径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

(二)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播:易感仔猪与病猪或带毒猪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病毒。例如,仔猪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或飞沫,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均可感染发病。

2. 间接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养设备、运输工具、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饲养人员在不同猪群之间走动时,若未做好消毒措施,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猪群。此外,鼠类、鸟类等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它们在猪场活动时,可将病毒带入猪场,感染猪只。

3. 垂直传播:母猪感染PRV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仔猪在胚胎期感染伪狂犬病。此外,母猪乳汁中也可能含有病毒,通过哺乳可将病毒传播给仔猪。

(三)易感动物

猪是PRV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仔猪的易感性最高,尤其是1 - 3周龄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随着年龄的增长,猪只对PRV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成年猪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但可长期带毒并排毒。除猪外,牛、羊、犬、猫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感染PRV,但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与猪有所不同。

(四)流行特点

仔猪伪狂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春季节较为常见,这可能与寒冷季节猪只抵抗力下降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较差有关。在规模化养猪场中,若免疫程序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该病的爆发和流行。此外,新引进的猪只若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一旦引入带毒猪,也会引发猪群的感染

四、临床症状

(一)新生仔猪(1 - 7日龄)

感染PRV的新生仔猪通常在出生后2 - 3天开始出现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吮乳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至41 - 42℃,有呕吐和腹泻症状。随后,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肌肉震颤、角弓反张、抽搐等,常呈游泳状姿势,最后昏迷死亡。病程一般为1 - 2天,死亡率极高。

(二)1 - 3周龄仔猪

该年龄段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神经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转圈、磨牙、四肢划动等。部分仔猪还会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带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死亡率可达50% - 80%。

(三)3 - 12周龄仔猪

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呼吸道症状,部分仔猪会出现腹泻。少数仔猪可能出现神经症状,但发病率较低。病程一般为7 - 10天,若未继发其他感染,大部分仔猪可逐渐康复,但生长速度会受到明显影响。

(四)成年猪

成年猪感染PRV后,多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感染猪可能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咳嗽等轻微症状,持续1 - 2天后可自行恢复。但成年猪感染后可长期带毒并向外界排毒,成为猪群中的传染源。

五、病理变化

(一)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

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膜明显充血、出血,脑实质有出血点和坏死灶。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咽喉部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有大量泡沫状液体。肺脏淤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肝脏和脾脏有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底黏膜有溃疡。

(二)保育猪和育肥猪

除上述病变外,还可见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肺脏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如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心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包积液。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内容物稀薄。

(三)成年猪

病理变化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扁桃体、淋巴结的轻度充血和水肿,肺脏有轻度炎症,其他器官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扁桃体、淋巴结等组织中存在病毒包涵体和炎性细胞浸润。

六、诊断方法

(一)临床诊断

根据仔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如仔猪出现高热、神经症状、呼吸道症状、腹泻等典型症状,且在冬春季节、猪群免疫状况不佳或有新引进猪只的情况下发生,可怀疑为仔猪伪狂犬病。但临床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

1. 病毒分离与鉴定:采集病死仔猪的脑组织、扁桃体、肺脏、肝脏等病料,无菌处理后接种于猪肾细胞(PK - 15)或兔肾细胞(RK - 13)等敏感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细胞出现病变,如细胞变圆、肿胀、融合等,可初步判断为病毒感染。然后通过免疫荧光试验、PCR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确定是否为PRV。

2. 血清学检测: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ELISA、gB - ELISA、gE - ELISA、中和试验等。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检测猪血清中的PRV抗体。gE - ELISA主要用于检测猪群中的野毒感染抗体,因为基因缺失疫苗株不表达gE蛋白,通过检测gE抗体可以区分疫苗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中和试验是检测血清中PRV中和抗体的经典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3.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技术是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可直接检测病料中的PRV核酸。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PRV的特定基因片段,如gB基因、gE基因等,可准确鉴定PRV。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对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了解病毒在猪体内的感染情况和复制水平。此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核酸探针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用于PRV的诊断。

七、治疗措施

目前,对于仔猪伪狂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仔猪感染PRV,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缓解症状、减少死亡、促进康复。

1. 抗病毒治疗:可使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提高仔猪的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复制。干扰素可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0 - 200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用3 - 5天。黄芪多糖可通过饮水或拌料给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 - 0.3克,连用5 - 7天。

2. 对症治疗:对于出现高热的仔猪,可使用退烧药,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 - 0.3毫升,每天2次,以缓解发热症状。对于有神经症状的仔猪,可使用镇静药物,如氯丙嗪,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 - 2毫克,以减轻抽搐和痉挛。对于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仔猪,可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如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

3. 营养支持:保证仔猪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供应,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维持水盐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对于不能自主吮乳的仔猪,可人工辅助哺乳或给予代乳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提高抵抗力。

八、防控策略

(一)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预防仔猪伪狂犬病的关键措施。目前市场上有多种PRV疫苗可供选择,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等。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 种猪免疫:种猪每3 - 4个月免疫一次,可选用基因缺失疫苗,如gE基因缺失疫苗。每次免疫剂量为2 - 3毫升,肌肉注射。通过定期免疫,可使种猪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为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

2. 仔猪免疫:仔猪可在3 - 4周龄首免,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剂量为1毫升,肌肉注射;6 - 8周龄二免,剂量为1.5毫升,肌肉注射。对于疫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1 - 3天进行滴鼻免疫,使用弱毒疫苗,每头仔猪滴鼻0.5毫升,可有效预防早期感染。滴鼻免疫可使疫苗在鼻腔黏膜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迅速建立免疫屏障,阻止病毒的侵入。

(二)加强饲养管理

1. 合理规划猪舍布局: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源的地方。不同年龄、不同批次的猪要分群饲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混养,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2. 控制饲养密度:根据猪只的品种、年龄、体重等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一般保育猪每平方米饲养10 - 15头,育肥猪每平方米饲养8 - 10头。饲养密度过大,容易导致猪只应激,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伪狂犬病的风险。

3. 提供优质饲料和饮水: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无霉变、无污染。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猪只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4. 做好防暑降温与防寒保暖工作:夏季要做好猪舍的防暑降温,可采用安装水帘、风扇、遮阳网等措施,降低猪舍温度;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可增加垫料、封闭猪舍门窗等,保持猪舍温度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猪只应激,降低抵抗力,容易引发伪狂犬病。

5. 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定期对猪舍、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氢氧化钠、戊二醛等。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污水和杂物,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改善猪舍空气质量。

(三)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1. 人员管理:养猪场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严禁已感染PRV的人员进入猪场。进入猪场的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鞋,经过消毒通道和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入猪舍。工作人员在不同猪舍之间走动时,要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 车辆管理:进入猪场的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包括车身、轮胎、底盘等部位。严禁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必要时可在猪场门口设置装猪台,将猪只转运到场内车辆后再进入生产区。

3. 引种管理:引进种猪时,要严格进行检疫,选择无PRV感染的种猪场。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期间进行多次血清学检测,确认无感染后方可混群饲养。

4. 灭鼠和防鸟:鼠类和鸟类是PRV的重要传播媒介,要定期开展灭鼠和防鸟工作。在猪舍周围设置防鼠网和防鸟网,定期投放灭鼠药,清理鼠洞和鸟巢,减少鼠类和鸟类在猪场的活动,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四)疫病监测与净化

1. 定期监测:养猪场要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制度,定期对猪群进行PRV抗体检测和病毒检测。可每月采集一定数量的猪血清进行ELISA检测,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和感染情况。对于新引进的猪只、发病猪只和疑似感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