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暴跌,市场呈现寒意
近期,鸡蛋市场形势严峻,价格大幅下跌。本周鸡蛋主产区均价为 3.16 元 / 斤,较上周五下跌 0.10 元 / 斤,跌幅达 3.07%;主销区均价为 3.17 元 / 斤,较上周价格下跌 0.04 元 / 斤,跌幅为 1.25%。周一,全国蛋价稳中下滑,主产区山东、河南、江苏等内销大省以及两湖粉蛋价格纷纷回落,且下跌趋势预计仍将延续,各地鸡蛋销售不畅,库存持续增加。销区北京及其周边产区也存在价格回落风险。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蛋价下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供需失衡,价格承受压力
供应端:存栏量高,产能持续上升
从供应角度来看,当前蛋鸡存栏量处于近五年同期高位。据 Mysteel 统计,全国 1 月蛋鸡存栏量为 12.23 亿只。2 月新开产蛋鸡对应去年 10 月份左右鸡苗,按照理论推算,当前全国蛋鸡存栏量仍处于缓慢爬升阶段,距离高峰期约还有 2 个月时间。
此外,春节前养殖利润可观,致使春节期间本应淘汰的老鸡淘汰量远低于正常水平。春节后虽饲料成本增加促使淘鸡有所加速,但整体淘鸡量仍低于正常年份。这使得市场上鸡蛋供应持续增加,给蛋价带来巨大下行压力。如同一个水池,进水口大量进水,出水口排水不畅,水池水位不断上升,蛋价自然被压低。
需求端:恢复缓慢,消费动力不足
需求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按照往年经验,春节后开学、复工复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鸡蛋消费。但今年需求恢复远不及预期,蛋价不涨反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春节期间人们采购了大量鸡蛋,节后家庭消费处于消耗节前囤蛋阶段,采购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食品加工厂逐渐复工复产、学校陆续开学,但对鸡蛋加工和鲜食消费的增加有限,难以扭转消费颓势。并且,当前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谨慎,对鸡蛋这类非必需消费品的购买意愿有所下降。
成本利润,形势愈发严峻
成本增加:豆粕涨价,养殖成本上升
除供需失衡外,成本和利润方面的变化也给蛋鸡养殖业带来巨大挑战。节后豆粕价格上涨较快,导致养殖饲料成本大幅增加。豆粕作为蛋鸡饲料的关键原料,其价格波动对养殖成本影响重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春节前夕,单斤蛋鸡饲料价格在 1.50 - 1.54 元 / 斤波动,节后豆粕价格开门红,开盘首日较节前上涨 268 元 / 吨,随后一路上涨。2 月全国豆粕均价为 4271 元 / 吨,较 1 月上涨 605 元 / 吨,涨幅 16.50%。在豆粕以及玉米双重推动下,截止至 2 月 24 日,单斤蛋鸡饲料由节前的 1.54 元 / 斤上涨至 1.64 元 / 斤,涨幅 6.49%。这无疑给养殖户增加了沉重经济负担。
利润转负:价格下滑,盈利空间压缩
一方面蛋价持续下跌,另一方面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蛋鸡养殖利润迅速由正转负。此前养殖户每卖一斤鸡蛋尚有一定盈利,如今却陷入亏损困境。据 Mysteel 农产品统计,截止至 2 月 24 日,单斤鸡蛋的养殖成本已达 3.81 元 / 斤,较节前上涨 0.24 元 / 斤 。而当前鸡蛋市场价格远低于此成本价,养殖盈利从年前的盈利状态转为年后的亏损状态。
这种利润大幅缩减,让养殖户忧心忡忡。为降低成本,他们可能减少饲料投喂量或降低饲料质量标准,但这又可能影响蛋鸡产蛋量和鸡蛋品质,陷入恶性循环。而且,面对亏损,养殖户惜售心理愈发明显,他们期望蛋价回升以减少损失,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使蛋价进一步承压。
后市展望,前景仍不乐观
存栏增加:二季度或迎产能高峰
从供应面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蛋鸡存栏量逐渐增加的趋势仍将持续。按照理论推算,一季度并非全国存栏产能高峰,随着新开产蛋鸡数量逐渐增加,预计二季度才是今年产能高峰 。这意味着未来市场上鸡蛋供应量还会进一步增多,给本就低迷的蛋价带来更大下行压力。
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当内部气体越来越多,而气球承受能力有限时,就会面临破裂风险。鸡蛋市场亦是如此,当供应量远超市场需求时,蛋价必然受到严重压制。而且,随着存栏量增加,养殖户之间竞争也会愈发激烈,为尽快出售鸡蛋,他们可能进一步压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季节因素:梅雨季影响,蛋价弱势运行
除存栏量压力外,二季度还有重要季节因素 —— 梅雨季,会对蛋价产生不利影响。每年 6、7 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会迎来梅雨季节 。此时期,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易发霉,鸡蛋储存和运输也面临巨大挑战。
长时间降雨会影响鸡蛋运输环节,暴雨会降低物流速度,延长运输时间,只要有一个贸易环节受暴雨影响,就会影响鸡蛋新鲜度。为防雨,运输过程中密封性必须加强,但此时气温升高,降雨又增加空气湿度,高温、潮湿环境非常不利于鸡蛋保存。若鸡蛋存放时间较长,再加上恶劣运输环境和被迫延迟的运输时间,最终将导致鸡蛋发霉变质。
因此,不少有经验的蛋商在这个时间段会尽量不留库存,且只接受新鲜鸡蛋。养殖户也不敢留库存,只要有人收购,就赶紧出货。市场上大量抛售鸡蛋,自然会导致鸡蛋价格承压下跌。从过去九年鸡蛋主产区现货价格在 5 月、6 月、7 月的走势来看,进入 5 月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呈现价格下跌或是先涨后下跌的情况 。进入 6 月之后,跌势有所放缓。最后出梅,进入 7 月,马上进入高温季节,设施不好的养鸡场会减产减量,市场上价格才会出现相应上涨。
可以说,梅雨季就像悬在鸡蛋市场上方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给蛋价带来沉重打击。在供应持续增加和梅雨季的双重影响下,预计二季度蛋价将在供应端压力下偏弱运行,养殖户面临的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
市场百态,各有不同影响
养殖户困境:利润微薄,面临抉择
蛋价持续下跌,使养殖户陷入两难困境。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养殖策略。一些小型养殖户由于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在蛋价下跌冲击下,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面临入不敷出局面。为减少损失,他们可能选择减少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市场。
例如,在 2017 年鸡蛋价格低迷时期,湖北荆州市公安县的蛋鸡养殖大户王祖川,因蛋价下跌亏损约 15 万 。当地还有很多类似养殖户,亏损严重,部分养殖户不堪重负,选择退出行业。在辽宁大连,养殖户栾安义也因持续亏损,提前淘汰几千只蛋鸡,蛋鸡存栏量只剩下 7000 多只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蛋价下跌对养殖户的巨大影响,他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而对于一些大型养殖户来说,虽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优势,但也不得不通过优化养殖管理、降低成本等方式应对蛋价下跌压力。他们可能加大对养殖技术的投入,提高蛋鸡产蛋率和鸡蛋品质,以降低单位成本;也可能加强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合作,争取更有利的采购和销售价格。但即便如此,他们仍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消费者利好:价格亲民,受益明显
与养殖户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在蛋价下跌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鸡蛋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价格下降直接降低家庭生活成本。以往,消费者购买鸡蛋可能需花费较多资金,如今随着蛋价下跌,他们可用更少的钱购买到相同数量的鸡蛋。这使消费者在食品支出方面有更多灵活性,可将节省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以家住北京的徐女士为例,她发现今年鸡蛋价格比以往同期便宜很多,在永辉超市购买的鸡蛋一斤才 3.69 元,而去年这个时候差不多要 6 元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个月在鸡蛋上的支出能节省不少。而且,鸡蛋价格下跌,也让消费者在饮食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他们可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更自由地搭配食物,享受更丰富的饮食。比如,一些家庭可能会增加鸡蛋摄入量,或者用鸡蛋制作更多美食,如蛋糕、蛋挞等。
破局之思,未来仍有希望
面对当前鸡蛋价格下跌困境,养殖户和相关从业者并非毫无应对之策。一方面,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策略。对于成本过高、经营困难的养殖户,可考虑暂时减少养殖数量,避免过度亏损。同时,要加强养殖管理,提高蛋鸡健康水平和产蛋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蛋鸡获得充足营养;加强鸡舍卫生管理,预防疾病发生;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意竞争和价格操纵行为发生。同时,加大对蛋鸡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比如,组织专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在市场波动中受严重影响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此外,拓展销售渠道也是应对蛋价下跌的重要举措。养殖户可加强与超市、农贸市场、食品加工企业等的合作,建立稳定销售关系,确保鸡蛋能及时销售出去。还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商销售,拓宽销售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利润。
虽然当前鸡蛋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需认识到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价格也会有起有落。只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找到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待鸡蛋市场早日回暖,养殖户迎来丰收喜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