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温度高,湿度大,气温骤升骤降。而猪是恒温动物,皮下脂肪较厚,汗腺不发达,自我调节体温能力差,在这样的环境里,采食量下降,生产性能和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而高温高湿的环境是一些病原体滋生的乐土,猪只所发疾病与其他季节略有不同。因此,要想在炎热夏季维持猪的生长生产性能,减少热应激导致的损失,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
一、夏季常见疾病
1. 仔猪腹泻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仔猪感染后会引起腹泻。同时,夏季的高温会导致猪场管理人员忽视仔猪的保温工作,昼夜温差大,可诱发仔猪的腹泻。此外,受热应激影响,母猪的奶水质量下降,仔猪营养不足,可增加腹泻的发生机率。
2. 中暑(热射病或日射病)
由于猪的生理特点,先天对热的抵抗力很弱,高温高湿的环境,尤其是通风差且拥挤的圈舍内或车船运输时,都可能发生此病。中暑发生突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眼结膜充血、口流泡沫、不食、喜饮水、精神不佳、步行不稳、多横卧不起、神态昏迷,严重的病例呈现癫痫样、精神兴奋,有些突然死亡。
3. 猪链球菌病
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骤变(久雨急晴、突然高温)、猪抵抗力减弱时而导致发病。此病在哺乳仔猪患病最重,多呈现败血症。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料或停料、结膜潮红、流眼泪、流鼻涕、呼吸困难、体表有紫红色斑块。部分仔猪运动失调、后驱不灵活;患关节炎的猪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等。
4. 猪附红细胞体病
多发在夏秋季,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传播。疥螨、蚊、虱等传播本病,污染的注射针头、猪只打架、交配、胎盘垂直传播等均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有黄疸、溶血性贫血和发热。母猪感染后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不发情或屡配不孕,产仔数少,产奶量减少等。
5. 猪弓形虫病
本病是一种原虫病,多发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和吸血昆虫传播。病猪突然发病,出现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测、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其粪便带有粘液或血液,怀孕猪可导致流产或死亡。
6. 猪丹毒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夏季高温时多发。急性亚急性都存在。发病初期体温40~42℃,食欲略减,体表散在分布不规则的暗红色疹块,指压褪色。
二、夏季猪场综合防治措施
1. 饲养管理
保持养殖场的清洁与干燥 夏季猪场生产环境差,需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处理,如栏舍、器具以及排水沟等。保持环境干燥,除通风外,减少猪舍内泼洒水的次数。
饮水 夏季尤其要保证充足饮水。随时检查饮水器和管道情况,适当增加水压以满足饮水所需。还需要关注饮水微生物检测,尤其是大雨过后。
防暑降温 根据各阶段猪群的最适温度,采取良好的通风来排出舍内热量,降低猪舍温度。一般猪舍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不要超过30℃。
三、防暑降温方法
1: 在高温到来前8小时,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搭建遮阳棚,减少辐射。2) 控制育肥舍猪群的冲洗次数,在特别炎热时,除冲洗粪污外可适当给予喷雾。3) 根据猪种的饲养标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4) 对限位栏的母猪进行滴水降温时要加强通风排出湿气,并视情况在墙角放置生石灰吸收水分降低湿度。
防蚊蝇 夏季是蚊蝇滋生旺季,蚊蝇可传播疾病,并且猪长期遭受蚊虫叮咬会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可采用环丙氨嗪、氨嗪菊酯等喷洒。
其他管理
1: 仔猪转群应安排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气候凉爽时进行。
2: 适当调整母猪分娩时间,尽量避开温度较高时产子。
3: 夏季母猪子宫炎明显增多,产程长,必须保证母猪排尽恶露。
4: 重视饲料霉变从饲料原料、储存、运输、料槽各个环节入手,保证饲料不发生霉变,并在饲料中适当增加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用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