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首次爆发于1915年的意大利,随后向着世界各地传播蔓延,除了少数国家,其他各个国家均有该类疾病发生流行的身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划归为法定报告的A类传染性疾病,我国将其划归为一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病毒可以对多种偶蹄类动物构成严重的威胁,其中猪对该种病毒的易感性最强。在某些地区猪口蹄疫的发病率有时高达100%,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仔猪的死亡率能够达到50%以上,会对猪群的生长发育和整个养殖产业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口蹄疫病毒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呼出的气体、排出的分泌物当中均携带有大量的病毒,一旦发生流行,就会快速传播,所以就需要掌握该种疾病造成的危害、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加强疾病的有效诊断,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控制病情。
病原特征口蹄疫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呈现六角形或者球形,有20面体,病毒粒子的直径在23nm~25nm,病毒的核糖核苷酸周围有蛋白壳组成,目前是已知最小的动物型的RNA病毒。口蹄疫病毒拥有多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分布的血清型主要包括了A型、O型和亚洲一型等几种,由于各个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只免疫一种血清型的病毒,往往达不到很好的防控效果,需要根据一个地区乃至养殖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和病毒的血清型,选择相对应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口蹄疫病毒的晋升渠道多种多样,目前在患病猪的粪便、骨髓、血液、淋巴结、肺脏、肾脏等脏器组织当中均携带有各种病毒。自然条件之下口蹄疫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5℃环境下能够长时间存活,超低温环境下甚至可以保存几年。另外,该种病毒对高温和紫外线十分敏感,35℃以上就可以将病毒杀死,因此夏秋季节,猪口蹄疫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进入冬春季节之后,发病率会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另外,口蹄疫病毒对酸碱十分敏感,常用的碱性消毒剂和酸性消毒剂均能够短时间内将其杀死。口蹄疫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具有极强的变异能力,免疫效果有限,目前对我国生猪造成威胁的最大的是O型口蹄疫病毒。感染该种病毒之后,体内的毒力会显著增强,随后病毒在骨髓、淋巴结等部位大量繁殖,造成猪群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另外病毒可以通过呼吸传播到空气当中,健康猪可以经消化道、黏膜、眼睛、鼻子、乳头等部位感染病毒,因此养殖场当中一旦出现个别患病病例,病毒就能够迅速向着整个群体传播蔓延。
危害猪口蹄疫发病率较高,造成的威胁较为严重,健康猪可以接触分泌物和各种途径感染口蹄疫病毒,成年猪的感染率有时高达100%,仔猪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死亡率能够达到50%,严重影响到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途径广泛,发病初期一旦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控,病毒就会快速蔓延,形成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态势,一旦形成规模将很难消灭。因此,我国生猪口蹄疫病毒主要采用大规模扑杀患病猪和疑似患病猪的措施,严禁动物流通。猪口蹄疫疾病防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制约了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口蹄疫的潜伏周期长短不一,最短的在几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最长的在一周左右,有时能够达到两周以上。发病之后,患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体温升高到41℃,最高升高到42℃,采食量逐渐下降,直到停止采食,发病初期在患病猪的蹄部会出现红肿现象,不久在患病猪的鼻镜、蹄部会出现很多黄豆大小的水泡,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水泡逐渐破裂,形成溃疡面,并且水泡会逐渐向着乳房,鼻镜眼睛周围蔓延,有时水泡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烂斑,影响到猪群的正常采食,正常休息和正常行走。患病部位疼痛难忍,每一次行走时会伴随痛苦的尖叫声,不久蹄壳脱落,患病猪的蹄部不能正常着地,只能够跪地爬行或者卧地不起。仔猪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还会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胃部出现肠炎病变,心肌炎病变,甚至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育肥猪在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感染或者并发感染,最终引发严重的败血症,死亡率显著升高,妊娠阶段的母猪很容易出现流产。通过将病死猪解剖,能够发现气管,支气管,胃黏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烂斑和溃疡病灶。肠黏膜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病变,心包内存在很多出血点。将心肌切开之后能够发现灰白色的条纹。肩胛、前臂、颈部、骨骼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情况,大多数仔猪都会出现严重的化脓组织病变,各个脏器组织会出现转移性的脓肿,其中心肌病变最为明显,在心肌表面会出现条纹状的出血,俗称虎斑心。组织学检查能够发现上皮细胞显著肿大,表皮真皮出现水泡,变性坏死,继发感染之后会造成心肌纤维肿胀,神经细胞周围严重水肿,淋巴细胞和胶质细胞显著增生。
防范猪口蹄疫的发生流行,应该从源头入手,严禁从疫区或者发病的养殖场购买猪,一定要规范养殖场的引种和运输行为,种猪引入养殖场之后,先进行隔离消毒和净化处理、疫苗免疫接种,确诊无误之后才能够合群养殖。当养殖场出现疑似口蹄疫病毒感染时,首先应该对附近猪舍的生猪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并及时发现阳性感染猪和带毒猪做好针对性的隔离和无害化处置,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展和蔓延,在疫情期间禁止养殖场一切对外活动,禁止通过运输将病毒带出养殖场,造成病毒扩散蔓延。同时做好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母猪一般每年至少接种三次疫苗,公猪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口蹄疫苗免疫接种。仔猪断奶10d~15d之后进行第1次接种,一个月之后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接种,降低仔猪感染口蹄疫病毒的几率。
综上所述,猪口蹄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对一个地区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和广大养殖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该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性。日常养殖期间应该注重加强疫病防控,当出现疫情之后,应该严格落实重大传染性疾病上报制度,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置,将疫病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病毒向周边养殖场传播蔓延保障一个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