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值,不分享,跟上我,未来10年我们一起同行。大家好,我是小猪倌,是一名在养猪的领域里已经晃悠了10多个年头的猪倌。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聚落化扩群,蓝耳病该如何科学防控”。

血与泪的教训:一次扩群操作引发的385万惨案

2021年,某万头母猪场的生产报表突然亮起红灯:断奶仔猪死亡率从12%飙升至17.4%,产房每窝多出0.69头死胎。财务核算显示,场内短短9个月竟然直接损失高达385万元。对可能的因素进行排查,最后所有人都倒吸凉气——问题竟出在内部自留的1000头后备母猪,母猪群存在蓝耳野毒。

这起案例不是个例,同时也揭开了“行业潜规则”:在聚落化扩张浪潮中,80%的猪场正在重复同样的错误。种源混用、跨区转群、免疫盲区...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蓝耳病爆发的导火索。

一、看不见的利润黑洞:蓝耳病如何蚕食猪场根基

蓝耳病毒的破坏力远超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就像缓慢渗漏的油轮,它从三个维度摧毁猪场盈利结构:

繁殖端:蓝耳致母猪繁殖力下降,损失巨大

某5000头母猪场数据显示,蓝耳活跃期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减少2.3头。按当前仔猪价格计算,相当于单场年损失达600万元左右。

生长链:蓝耳引发多重问题,成本激增

蓝耳病毒往保育、育肥蔓延时,保育舍死亡率可从4%跃升至12%,育肥猪日增重下降87克。更致命的是导致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乘虚而入,治疗成本激增3倍。  

扩群:自留后备母猪带毒率高,扩群风险大

自留后备母猪带毒率超60%,当新引进阴性种猪与原群混养时,交叉感染概率高达92%。某集团曾因扩群操作不当,导致3个新建场尚未投产便全军覆没。

二、防控目标不是单选题,而是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1、地理环境:构建猪场周边缓冲带

猪场周边环境至关重要。例如江苏某场通过建立3公里缓冲带,野毒入侵概率降低74%。要关注3公里内是否有屠宰场或病死猪处理点以及周边道路运输频次等因素。

2、生产定位:依据类型确定防控目标

单纯育肥场可采取动态净化,而种猪场必须追求阳性稳定或净化。

核心矛盾:母猪场病毒载量是育肥场的50-100

3、生物安全:严格评级保障猪场安全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可或缺。如执行三级洗消程序,确保员工宿舍与生产区物理隔离。

血淋淋的教训:某场因饲料车未烘干,导致蓝耳+ASF双重暴发

4、成本权衡:比较不同方案的投入产出

要权衡净化方案和阳性稳定方案的成本。

净化方案每头母猪年投入超300元,而阳性稳定方案仅需80 - 120元。

决策公式:(预期损失-防控成本)> 扩群收益  

三、科学防控:6个月闭群管理实战全记录

某万头母猪场的240天闭群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果。

Day1-30:紧急制动

停止所有引种和转群,划定红黄区警戒线  

全场普检建立病毒分布图谱,发现3个持续散毒单元  

Day31-90:免疫攻坚

MLV疫苗两次强化免疫,两次间隔28天  

关键动作:对返情/空怀母猪单独组群免疫,避免遗漏

Day91-180:精细化管理

产房实施"三不政策":不寄养、不并窝、不移动  

采用"颜色标记系统":用不同颜色项圈来区分不同批次仔猪

成果对比

四、规模场的生存法则

1、集团化聚落场(>5000头母猪)

必选"阳性稳定"

扩群黄金法则:新种猪进场前完成60天驯化,抗体合格率需达90%  

2、区域性种猪场(1000-3000头)

推荐有限净化,重点防控场内关键毒株

3、家庭农场(<500头)

强制血清驯化,采购合格后备母猪  

警惕陷阱:避免不同来源仔猪混养,建立全进全出铁律  

总之,当扩群冲动遇上蓝耳阴影,要科学设定防控目标,根据自身规模和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学会与风险共舞,才能在养猪业中生存和发展。

欢迎关注收藏我们,获取更多养殖管理干货!



【版权声明】来源:小猪倌学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