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要点
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吸虫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主要影响牛、牦牛和其它草食动物,早春季节该病危害最为严重,能造成牦牛死亡。本技术以前后盘吸虫的流行特征为基石,以降低牦牛前后盘吸虫病危害为出发点,以满足高原地区对牦牛寄生虫防治需求为原则,提出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前后盘吸虫的潜伏期一般为7-10周。牛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囊蚴在肠道脱囊,童虫在小肠、皱胃和其黏膜下组织及其胆管、胆囊和腹腔等处移行寄生,经数十天到达瘤胃,在瘤胃内需要3个月发育为成虫。童虫的移行和寄生往往引起急性、严重的临床症状,如精神委顿,顽固性下痢,粪便带血、恶臭,有时可见幼虫。严重的贫血、消瘦,有时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最后卧地不起,衰竭死亡。病理结果可知,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且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死后剖检,在瘤胃等处发现大量成虫、幼虫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大量成虫寄生时,往往表现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颌下水肿、可视粘膜变淡,腹泻,但体温一般正常。急性病例以犊牛常见。
图1:牦牛瘤胃大量前后盘吸虫虫体(白色箭头所示),瘤胃粘膜大面积脱落,出血(蓝色箭头所示)
图2:牦牛粪便中的前后盘吸虫(红色圆圈所示)
2. 实验室诊断
在实验室检查中,成虫和虫卵的检查是评估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步骤。对于成虫的检查,首先将剖检样本中成虫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h,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如果结果为虫体呈梨形,生长两个吸盘,虫体前端为口吸盘,后端为腹吸盘,生殖孔开口位于肠管分枝的后方即可确诊。对于虫卵通常选择采用沉淀法检查虫卵:使用吸管吸取沉渣在显微镜下镜检,可观察到灰色椭圆形的虫卵,卵黄未充满虫卵,一端拥挤,一端有空隙,即为前后盘吸虫的虫卵。也可选择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PCR等技术检测前后盘吸虫基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二)防控措施
1. 治疗:可用氯硝柳胺,牛按50~60 mg/kg体重,一次口服。该药对成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对童虫和幼虫亦有较好的作用。也可使用硫双二氯酚治疗,按体重口服60mg/kg,间隔1周再次用药1次,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目前新出产的羟氯扎胺同样是治疗前后盘吸虫行之有效的选择,牛按1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预防:前后盘吸虫的预防应根据当地情况来进行,可采取以下措施:如改良土壤,使潮湿或沼泽地区干燥,造成不利于淡水螺类生存的环境;不在低洼、潮湿地带放牧、饮水,以避免牛感染;利用水禽或化学药物灭螺;舍饲期间进行预防性驱虫等。
二.注意事项
(一)由于牦牛的饲养方式通常为放牧,尽量避免牦牛在含有前后盘吸虫囊蚴的水草区域放牧,尤其是在早春季节,这是前后盘吸虫病高发期。
(二)根据当地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季节变化制定驱虫计划。对于牦牛来说,预防性驱虫通常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如果寄生虫危害严重,可以加强一次。另外,由于硫双二氯酚具有下泻作用,因此对于严重腹泻且体弱的病牛应禁用或慎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