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舍异常母猪处理流程
一、检查程序
1)母猪分娩完全结束以后,每小时至少观察1次。
2)如果胎衣在产后4小时仍未排出,应及时咨询车间主管或兽医。
3)当胎衣排出时应及时检查,若胎衣发生腐败,应立即检查母猪直肠温度,分娩完毕后正常温度为39.0- 39.8℃。
4)检查母猪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烧的母猪精神沉郁,不采食或采食很少,便秘同样会引起母猪采食量下降。
5)检查母猪是否安静,哺乳是否正常,乳腺腺体是否有红肿或者硬块。如母猪不安静或者很焦躁,可能提示母猪存在疼痛感,使用镇痛消炎药物对母猪进行治疗。
6)检查恶露,48小时内流出的白色或无色的无脓恶需是正常的,如出现黄色或绿色的脓性恶露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炎症。
7)检查母猪眼睛是否明亮,若粘膜为红色,预示母猪发烧了。
8)母猪分娩24h之后,如体温超过40C或者更高,且不吃食显示有疾病状况,应及时进行治疗。
9)检查母猪坐卧是否有障碍,饲喂时如母猪未站立,帮助它站立,检查四肢是否有问题,并判断是否是感染导致,如怀疑存在感染,要及时注射抗生素治疗。
10)早上母猪起身时,检查母猪尿液,正常母猪尿液清澈或微黄,如母猪尿液颜色较深,要检查饮水系统是否有问题或者母猪是否存在疾病问题导致其饮水下降。
11)母猪卡上要详实记录母猪的治疗时间,用药种类及剂量。
二、产房比较常见的就是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导致母猪产后不食,消瘦,断奶后不发情,仔猪没有足够的奶水,影响仔猪的存活率、断奶重等。
1.子宫内膜炎
1.1疾病原因:
1)由病毒性(乙脑、猪瘟、伪狂、蓝耳等)、细菌性(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营养性、霉菌毒素等因素造成的流产、死胎、木乃伊在子宫内腐败产生大量细菌以及内毒素,促使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
2)母猪在分娩、难产、哺乳期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是在夏季热应激的时候,再加上产床卫生不佳,助产时未进行严格消毒、助产不彻底、胎衣不下等,促使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
1.2 防治措施:
提供安静、卫生、干燥、温度适宜的分娩舍环境。
做好产后消炎工作:
1)产后母猪消炎:3天/3针
2)建议:前两针根据自己场的药品情况,合理的使用抗菌消炎药即可,第三针建议使用长效抗生素,比如长效头孢,长效土霉素等,合理的考虑抗菌消炎效果和药物成本。
3)母猪产仔是最大的应激,伴随着母猪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如电解多维、酸化剂
1.3 如何判定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
1)母猪产后子宫炎的判断主要依据母猪的行为状态,母猪胎衣和恶露的持续时间、颜色和气味等综合判断;
2)如果母猪胎衣在产后3小时内未排完且出现腐败的迹象,应按子宫炎的标准进行治疗;
3)如果恶露持续5天及以上或恶露的颜色异常,也应该按照子宫炎的标准进行治疗。
2.乳房炎
2.1 乳房炎的发生需要2个基本条件:
1)存在致病微生物;
2)乳头末端存在理想的微生物繁殖环境,微生物可进入乳腺。偶尔,乳房炎会因分娩过程中存在血源性感染而发生。
2.2 导致乳房炎的原因:
1)连续使用产房;
2)分娩栏卫生差,排水不良,产床垫料不合适,垫料质量差;
3)适合微生物繁殖的温度;
4)产房地板磨损、有坑;
5)产房地面潮湿;
6)饮用水污染;
7)不利的温度和通风引起母猪在产房异常趴卧的习惯;
8)母猪身后的粪便堆积,母猪身后的粪便应每天清理。
2.3 治疗
1)注射催产素,促进乳汁排放。
2)兽医应根据病原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来选用抗生素。
3)可以使用如下抗生素:土霉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甲氧苄(TMP)磺胺、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新霉素B、泰乐菌素、恩诺沙星
4)若母猪病情非常严重,应当一天注射给药2次.
5)如果母猪毒素中毒,可以注射氟尼辛葡甲胺。
6)可以使用处方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7)若母猪发病严重,可在产仔前12h注射合适的长效针剂。
8)在分娩前3~5d把抗生素撒在饲料上面饲喂母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如土霉素、甲氧苄啶、磺胶、阿莫西林或金霉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