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细菌所致的一类疾病总称,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疾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死亡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本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症状特点是突然发病和急性死亡,主要病变是真胃出血性炎症。
二、病原
腐败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大杆菌,能形成芽胞,但不形成荚膜。本菌可产生四种外毒素,即α、β、γ、δ,是其致病的物质基础。一般消毒药物均能杀死其繁殖体,但其芽胞体抵抗力很强,必须用强力消毒药进行消毒,如20%漂白粉、3~5%NaOH。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是绵羊,以6~18月龄营养在中等以上的羊多发病。山羊和鹿有时也可发病。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引起本病。经外伤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流行特点:腐败梭菌常以芽胞的形式存于外界环境,特别是低洼草地和沼泽中,羊只在采食和饮水过程中,芽胞随之进入消化道,致使许多羊在平时消化道中就有该菌,但一般并不发病。当存在不良的诱因,特别是羊只受寒或采食了带冰霜的草料时,机体受到特有的刺激,机体抵抗力降低,腐败梭菌大量增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
四、症状
突然发病,往往看不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有的病羊腹胀,有疝痛样症状。病羊最后衰弱昏迷而死,病程数分至数时,罕见痊愈。
五、病理变化
真胃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积液,暴露空气后很快凝固;
心内外膜出血。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点可做出怀疑或初步诊断;肝被膜触片镜检,看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有助于本病的确诊;采取新鲜病料(肝、心血、脾)等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可进行确诊。
七、防治
平时的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注意羊只受寒感冒和采食带冰霜的饲料。
在本病常发区,对羊只进行免疫接种,疫苗主要有“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苗”和“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免疫期6~9个月,每年接种两次。
发病后的控制措施
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者可进行对症治疗和抗菌类药物治疗。病死羊一律进行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将发病羊群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可大大降低发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