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球虫病的防治技术

球虫病是一种高度流行的寄生虫病,奶牛各个年龄段均会感染球虫,但以3周龄-6月龄的断奶犊牛感染率高且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每年5-11月份是发病高峰期。这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球虫感染几乎遍布各个奶牛场,球虫病能否被快速诊断识别以及是否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是控制其传播、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球虫病的发病特点

球虫感染途径是易感犊牛通过食入被含球虫卵囊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卵囊进入犊牛体内后,卵囊释放子孢子,子孢子进入肠道并在那里快速繁殖。受到感染的犊牛约在16-21天后才会排出新的卵囊,这是因为球虫在犊牛体内的繁殖周期大约是16-21天。

在这段时间内,球虫的繁殖不仅严重破坏犊牛的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腹泻甚至死亡,同时也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卵囊排出,感染同群更多健康犊牛,因此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5-11月份是球虫发病高峰期,环境温暖潮湿有利于球虫生长发育(孢子化),尤其是雨季更容易发生。球虫病的爆发与应激因素有关,包括断奶、换料、去角、转群、疫苗注射、更换圈舍、运输、饲养密度过大和温度变化。

2、 球虫病的防治关键点

球虫病有三种常见症状,腹泻、便血、死亡。对于球虫的防治,必须抓住关键阶段进行有效的干预,关键节点是指是已经感染球虫但是临床症状尚未出现的这段时间,如断奶前3天,混群后7-15天,在此阶段使用有效药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球虫的繁殖。一旦忽视并且错过最佳用药期,球虫就会对犊牛肠道细胞造成损伤,同时排出数以百万计的卵囊,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威胁同群健康的奶牛。对于已经发病的犊牛,及时足量的使用抗球虫进行治疗。

3、 球虫病的诊断

球虫病的诊断通过临床检查和粪便样本检测,确定腹泻是由球虫还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通常选择20头腹泻犊牛,随机抽取5到8头犊牛的粪便样本并进行粪便检测,检查粪便样本,如果发现了球虫卵囊,可以确定是球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如果没有条件进行鉴别,但同时临床中观察到血便以及普遍性的水样稀便,那么就应该考虑球虫病并加以控制。

4、球虫病的防控

(1)牛圈要保持干燥,粪便要勤清除,粪便和垫草等污秽物集中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
球虫以卵囊的形式离开宿主后,可以在极端寒冷以及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即使在阳光照射下或是干燥的条件下也可以在土壤以及其它物体的表面长期存活。因此要控制球虫病的流行,首要关键就是对于犊牛生活环境卫生的管控。(2)地面、饲槽及用具可用3%~5%的热碱水进行消毒或火焰灼烧、,一般每周1次,清洗后使用戊二醛类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排出到环境中的卵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卵囊可以在环境中存活2年以上,只对火碱或者极端的温度敏感,如在80℃水中10分钟死亡,在开水中煮沸5分钟死亡,火能即刻烧死,-15℃时部分卵囊能冻死。(3)成年奶牛多系带虫者,故犊牛应与成年牛分群饲养,当母牛分娩后尽快将新生犊牛带离这些受到污染的高危环境。(4)要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预防被含有球虫卵的粪便污染。(5)在日常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应激因素。球虫病的爆发主要跟应激因素和环境中的感染压力相关,包括断奶、换料、去角、转群、更换圈舍、运输、饲养密度过大和温度变化。在应激发生时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降低应激。感染压力主要来自于同群中的其它犊牛,若群体中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犊牛,应及时将病牛转到病牛舍,防止卵囊随着粪便大量排出到圈舍环境中,增加圈舍中的感染压力,导致更多犊牛发病。,(6)有条件的牧场可以在治疗后转入没有被污染的的圈舍饲养。(7)定期检测,综合评估驱虫效果,适时进行再驱虫。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