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场内准备的(或上游扩繁场处于蓝耳病阳性状态)后备母猪感染了蓝耳病野毒,但下游的商品化母猪场的满负荷率不足,管理层希望能够尽快进行满负荷生产,以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及人工工资等费用,降低断奶仔猪成本,这时候该如何选择呢?

行业现状:很多养猪企业,明知后备母猪携带有蓝耳野毒,但不舍得放弃阳性的后备母猪,且考虑到满负荷的需求,还是将后备母猪引种进来的,并导致蓝耳病大爆发。但在复盘时,大家会说:健康管理需要为经营让步,兽医是向老板汇报工作的,经营上要求快速满负荷,那么就应该让步接受这么不合格的后备母猪,已经采取了各种免疫与加药措施进行防控,但损失依然很大。但最终,母猪群发病了,损失惨重,每头母猪经济损失高达2000元以上。对于一个10000头的母猪群而言,一次蓝耳病爆发经济损失2000万。

那么该如何进行科学、经济的决策呢?

首先:这个问题应该是管理层决策还是兽医决策的问题,不同管理架构的公司差异很大,有的公司任何事情都是管理层拍板或集体会议决议,一锤定音,不容反对。有的公司,兽医对生物安全具有绝对的权威与否决权,兽医觉得引种蓝耳阳性的后备母猪有风险,就停止引种。

既然说满负荷或后备母猪补充属于经营性决策,任何经营性决策都必须有依据。那么经营的核心就是为了盈利,养猪盈利的前提是降低生产成本。那么:我们来算一笔账:

1)使用蓝耳病阳性的后备母猪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损失呢?

2)若放弃使用,选择外购蓝耳病抗原阴性或双阴性的后备母猪增加的成本是多少呢?

我们以10000头存栏规模母猪群,在某次计划引种2000头后备母猪时,进行经济性决策。

1)若10000头母猪因为引种后备母猪导致蓝耳病大爆发,经济损失2000万。

2)若放弃2000头后备母猪,将后备母猪降级为商品猪,育肥上市,那么每头后备母猪将损失500元,2000头后备母猪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100万元。

3)同时,利用销售蓝耳病阳性的后备母猪所得的收入,加上100万元的额外费用,就可以购买入2000头高繁殖性能且蓝耳病双阴性的后备母猪,且能够保持这个万头母猪场的持续生产稳定。

故从生产成本考虑,用阳性后备母猪的损失是2000万,购买蓝耳阴性后备的额外花销是100万,两者的成本增加比例是:20:1,也就说两者的损失差20倍,外购健康后备的成本仅为发病的5%。此外,猪场稳定,团队也才能稳定。猪场不稳定,人员流失也大,猪场管理很可能因为某次疫情爆发,导致绩效考核机制失效,团队进入到混乱状态。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