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脏血管机能不全
(cardiovascular insufficiency)
主要是指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排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静脉回流受阻而形成的心力衰竭和由于静脉回流心脏的血液不足,使心脏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外周循环衰竭,又称循环虚脱.二者又统称为循环衰竭.
一、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cardiac failure )
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的排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一些列综合症候群。
依病程分:
急性心力衰竭:晕厥(cardiac syncope)
慢性心力衰竭:
依病因分:
原发性心力衰竭
继发性心力衰竭
依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发生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分: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全心衰竭
(一)病因
1.压力负荷加大
2.容量负荷加重
3.长期处于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情况下
4.部分发生于麻醉意外,雷击,等
(二)症状
代偿:
后果:皮下
肌肉
消化系统
肺
心脏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易疲劳出汗,呼吸困难,发生肺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体表静脉怒张,心博亢盛(S),脉搏细数(有时出现心内性杂音和节律不齐),垂皮、腹下和四肢下端水肿(触诊捏粉样,无热痛),尿量减少,尿液浓稠色淡,出现蛋白尿,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和管型等。
(三)治疗
休息,限盐,洋地黄及利尿剂等治疗.
1.减轻心脏负担:休息,主动应用镇静剂
2.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消除膨胀的血容量,限制钠盐,应用利尿剂等
3.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应用强心剂及强心疗法
4.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应用改善舒张功能药物
5.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应用血管扩张药物
6.降低心脏作功,合理应用B﹣受体阻滞剂
7.解除心衰的原因与诱因:病因治疗
8.综合治疗:有针对性地运用上述疗法
 
二、外周循环衰竭与休克
(peripherial circulatory failure and shock)
又称循环虚脱(circulatorycollapse):是指静脉血回流障碍,心脏博出血量减少,组织中血液灌注不足,因此产生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肌肉虚弱、体温下降等一些列临床症候群。
休克主要是指器官和组织的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因而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血压下降,使维持生命的器官(脑、心)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造成组织缺氧和无氧分解的产物在局部蓄积,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一)病因
正常血液循环的维持依赖于心输出量、血容量
及血管阻抗等3个因素。
1.心源性休克
2.循环血量不足
3.创伤性休克:疼痛性刺激(可能是血容量减少、血管阻抗等机制共同参与)
4.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发病机制与血管阻抗改变、血流分布异常有关
5.过敏性休克
(二)症状
微循环特点:
休克的发生经过3个时期:
I:初期(代偿期)
II:中期(失代偿期)
III:后期
(三)治疗
原则:维持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心脏功能,防止酸中毒和纠正电解质平衡。
1.消除病因
2.复容
3.解疫和疏通微循环
4.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
5.改善心脏功能
6.注意补氧
7.对症治疗
第二节 心包疾病
心包炎pericarditis
以心区疼痛,心包摩擦音或拍水音,心浊音区扩大为特征。
一、病因
1.急性传染性心包炎
2.慢性传染性心包炎
3.非传染性心包炎
二、症状
1.前驱症状
2.心包炎的固有症状
第三节 心肌疾病
一、急性心肌炎
是伴发心肌兴奋性增强和心肌收缩机能减弱为特征的心脏肌肉疾病。
(一)病因
1.继发或并发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脓毒败血症和毒物中毒
2某些药物,如胺类药物,青霉素的变态反应,也可诱发本病
3.肌风湿(由于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经过中,往往并发心肌炎
(二)症状
同代偿性心力衰竭症状表现
(三)诊断
鉴别:
1.心内膜炎:有各种心内性杂音
2.心包炎:有心包摩擦音、拍水音
(四)治疗
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脏营养,提高心脏收缩机能和治疗原发病
二、心脏扩张
是各种心肌疾病的并发症,指心肌收缩力减弱,当心脏收缩时不能将左右心室中的血液充分驱出到
主、肺动脉中去,发生以心壁变薄和心腔增大为特征的心脏扩大。
三、心脏肥大
是由心肌纤维增生而导致心壁增厚的心脏疾病。
原发性心脏肥大:多为生理性心脏肥大,主要发生于左心室。
继发性心脏肥大:多为代偿性心脏肥大,最常见。
 
第四节 心内膜疾病
一、急性心内膜炎
系心内膜及其瓣膜的炎症。
临床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心内器质性杂音为特征。
二、心脏瓣膜病
第五节 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
又称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动脉壁的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致使动脉壁增厚、硬变和弹性减退的慢性血管疾病。
多发于老年家畜
一、病因
1.调节循环及血管壁营养的神经机能障碍-﹣主导作用
2.胆碱、含硫氨基酸及某些维生素缺乏,促进动脉壁的脂肪变性
3.血液内胆固醇含量过多,维生素D过多
4.继发于某些中毒病:铅中毒,自体中毒(肠内容物腐败分解),酒精中毒
5.主动脉瓣闭琐不全,肾病可诱发
下期预告
中毒性疾病
一、毒物与中毒
1. 毒物
任何物质(固、液、气体)进入动物机体 )进入动物机体,干扰和 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导致暂时或持久的病理,导致暂时或持久的病理 过程,甚至危害生命者,甚至危害生命者,都应该称为毒物 ,都应该称为毒物。
2. 毒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进入机体的量 进入机体的途径 接触频度 该物质在体内的代谢速率 饲料加工调制方法 收获季节及植物生长阶段 饲料污染(重金属元素污染(重金属元素污染) 动物本身机能(肝脏解毒机能(肝脏解毒机能)
3. 毒物的分类
内源性毒物
外源性毒物
①饲料中毒
②有毒植物中毒
③农药及药物中毒
④真菌毒素中毒
⑤环境污染及微量元素中毒
⑥动物毒素中毒
4.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中毒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
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二、中毒原因
意外因素
中毒 恶意投毒
三、毒物在体内代谢
毒物在体内代谢 吸收 转运 排泄
四、中毒机理 毒物吸收前:
毒物吸收后:
①致缺氧
②抑制某些酶活性
③对传导介质的影响
④毒物竞争性作用
五、中毒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及环境的调查
2.现症调查
3.尸体剖检
4.实验室检验
5.动物试验
6.治疗试验
六、中毒病的防治
治疗原则
①切断毒源,改变饲料、饮水,防止毒物进一步吸收,防止毒物进一步吸收
②促进毒物排泄:催吐;泻下
③对症治疗,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疗法
④尽快使用特效解毒药
重在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不让饲料发霉、变质;不让动物偷食、过食;做好有毒物质的保管、使用,经常开展调查研究
②防止环境污染
③饲料加工应适宜
④加强宣传工作 ,强化法制观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