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要点

花蠕形蚤是一种动物体表寄生虫,在我国青海、西藏和新疆等高海拔牧场牦牛、绵羊等家畜时有感染,危害日增。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高山牧场,呈地方性季节流行,发病时间在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高发期在12月至第二年的2月。蛹在每年的8~9月羽化为成虫,成虫从10月起,先后发现于灌木丛、石头缝及牛羊粪堆中,同时侵袭进入冬季牧场的家畜,以12月寄生最多,2~3月开始减少,4月后随着气温上升、青草长出、雨水的不断增多,花蠕形蚤离开畜体,生活在牧户的帐房、羊舍周边,以及牛粪窝等隐蔽地方,入秋后逐渐出现,再次侵袭动物。基于花蠕形蚤的危害日益严重,为减少花蠕形蚤侵袭牦牛造成的损失,提出对花蠕形蚤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诊断方法

1. 临床诊断

花蠕形蚤主要寄生在牦牛的颈侧部、大腿内侧和臀部等皮肤较薄且毛发密集的部位。成虫在牦牛体表爬动吸血,会引起牦牛出现皮炎、剧痒,使牦牛骚扰不安,经常在硬物上蹭,用嘴咬或用蹄蹬患部,造成皮肤损伤、溃烂,甚至引发感染。当牦牛感染虫体较多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贫血、黄疸、流产等症状,严重感染的病例最后会衰竭死亡。在营养较差的情况下,由于草料缺乏和寄生虫的大量寄生吸血,容易引起瘦弱病牛批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2. 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测则可通过采集疑似感染部位的皮肤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花蠕形蚤的虫体或虫卵,首先使用消毒过的手术刀片将发病局部痂皮划开,刮取一些病料,直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特征性虫体或虫卵。花蠕形蚤的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端有1对触角、3对非常发达的足,无翅,有喙,左右扁平,大多数种具有咀嚼式口器。虫卵一般为白色或灰色,长椭圆形或近圆形。新孵出的幼虫虫体细长,头、尾及体节刚毛着生处略带灰色,其余白色。雄蚤棕褐色,长3~6毫米,具有发达的体鬃和刚毛;饱血雌蚤头,胸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黄白色,背部有明显的条纹,体长6~16毫米(见图)。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检测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花蠕形蚤的DNA,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二)防控措施

针对花蠕形蚤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措施。

1. 治疗:可以采用药浴或者口服注射给药方法。药浴可以选择溴氰菊酯,将其配成0.03%的溶液进行药浴,但由于牦牛体格较大,发病又在冬季,实施药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采用喷涂驱杀的方式;口服或者注射0.2mg/kg伊维菌素,可以有效驱杀花蠕形蚤的雌虫,但对于驱杀雄虫的效果不理想。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药物的浓度,防止牦牛舔舐药物,避免牦牛中毒。

2. 预防:本病多发生在冬季高山牧场,当牦牛进入有花蠕形蚤的牧场后,若不对其保护2周左右就会受到感染,因此对进入冬牧场的家畜,不论有无花蠕形蚤,都要进行100%的喷涂消杀,并且要连续坚持3天以上。对畜圈及其周围,每月灭蚤2次,以防止花蠕形蚤在畜体上吸血;对在冬牧场出生的羔羊,应在出生后2周左右进行药物防治。同时,也可使用外寄生虫长效注射药物,如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3. 免疫预防:虽然目前尚未有针对花蠕形蚤的特异性疫苗问世,但可以通过加强家畜的饲养管理,提高其免疫力,从而增强对花蠕形蚤的抵抗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如对流行区的牧场进行轮牧,将冬季牧场改为夏季放牧。花蠕形蚤发生季节,不在冬季牧场放牧,不进入污染的畜圈等。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的优势虫种,可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畜制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二、注意事项

(一)花蠕形蚤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每年十月牦牛迁入高山牧场后,花蠕形蚤在牦牛趴伏在地时对其进行初侵袭,侵袭时间持续3个月左右。吸血过程中成虫交配产卵,虫卵在牛体上孵化出幼虫,每年8-10月是幼虫化蛹时间段。

(二)本病多发生在冬季高山牧场,药物杀灭是主要手段,因此对进入冬牧场的牦牛药定期进行药浴,对畜圈及其周围每月进行灭蚤,防止花蠕形蚤在牦牛上吸血,阻止其完成生活史。每年8-10月份做好牦牛体表及牛舍的消杀措施。

三、技术负责人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家奎

四、技术审核 郭爱珍

五、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

免责申明:本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以供给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请诸位在阅读后,尽快删除,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