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生猪养殖需要注意以下技术控制点: 一、饲养管理 调整饲料配方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猪的采食量会有所增加。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以满足猪生长和维持体温的需要。例如,可以增加玉米、豆粕等能量和蛋白质饲料的比例。 注意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秋季多雨,饲料容易受潮发霉,应加强饲料的储存管理,保持仓库干燥通风。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猪的免疫力。例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锌等可以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 控制饲养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保证猪的生长环境舒适,减少疾病的发生。秋季气温适宜,猪的生长速度较快,应根据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一般来说,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为 1.2 - 1.5 平方米,种猪每头占地面积为 2 - 3 平方米。如果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猪舍内空气质量差,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加强日常管理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污水,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秋季气温变化较大,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通风量,避免猪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 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次数,保证猪有充足的采食和休息时间。一般来说,育肥猪每天饲喂 3 - 4 次,种猪每天饲喂 2 - 3 次。 二、疾病防控 做好防疫工作 按照免疫程序及时给猪注射疫苗,预防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秋季是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高发季节,应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监测,确保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达到保护要求。 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可以选择高效、低毒、无刺激性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 防治呼吸道疾病 秋季气温变化大,猪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应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降低猪舍内的氨气浓度。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如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等。如果猪群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 预防寄生虫病 秋季是寄生虫病的高发季节,应做好猪群的驱虫工作。可以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 驱虫时应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药物中毒。同时,应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和污水,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三、环境控制 温度控制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应注意猪舍的保温工作。可以在猪舍内安装保温设施,如保温灯、保温板等,提高猪舍内的温度。 保持猪舍内的温度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一般来说,育肥猪舍内的温度应保持在 18 - 22℃,种猪舍内的温度应保持在 15 - 18℃。 湿度控制 秋季气候干燥,猪舍内的湿度容易过低。应适当增加猪舍内的湿度,可以通过喷雾、洒水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 保持猪舍内的湿度适宜,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一般来说,育肥猪舍内的湿度应保持在 60% - 70%,种猪舍内的湿度应保持在 50% - 60%。 光照控制 秋季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应注意猪舍的光照管理。可以在猪舍内安装人工照明设备,保证猪有充足的光照时间。 合理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避免光照过强或过弱。一般来说,育肥猪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 8 - 10 小时,种猪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 12 - 14 小时。 四、其他注意事项 关注猪群的行为和健康状况 每天观察猪群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检,测量体重、体温等指标,了解猪群的生长发育情况。 做好应急准备 秋季可能会出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应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如加固猪舍、储备应急物资等。 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总之,秋季生猪养殖需要加强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