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将迎来新一轮寒潮,全国各地气温骤降,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的序幕拉开,然而市场却并未迎来预想的消费旺季。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截至11月12日当周,全国猪料比价为4.78,环比下跌1.65%。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199.68元。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当前猪肉价格的疲软态势,更反映出市场对传统需求旺季提振信心的逐步消退。
01 腌腊旺季迟迟未启
按照往年惯例,每年从11月中下旬开始,我国南方地区便陆续进入传统的腌腊制作季节。尤其是冬至前后,腌腊活动达到高峰,家家户户腌制腊肉、香肠,成为一年中对猪肉需求最为集中的阶段。这一季节性消费热潮,往往能有效提振猪价,为养殖户带来一轮可观的收益。

然而,今年的市场情况发生转变。时令已至,南方地区的腌腊行情却尚未大规模启动。这种“旺季不旺”的局面,为今年的生猪市场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02 当前市场现状
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的腌腊市场启动显得迟缓,终端消费动力不足。
具体来看:
终端消费疲软: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南方地区的腌腊制作规模明显不及往年。一方面,经济因素直接抑制了制作需求,猪肉价格居高不下,降低了居民大批量制作的意愿。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深层转变带来了更持久的影响,日益多元的饮食选择和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腌腊品的消费习惯。受此影响,终端市场表现为猪肉采购量收缩,下游走货速度也较为平缓。
屠宰企业低开工率:屠宰企业的开工率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强弱。当前样本屠宰企业开工率持续偏低,终端白条猪销售承压。
家庭消费增量有限:除腌腊需求外,日常家庭鲜肉消费也未见显著增长,整体猪肉消费市场表现平淡。

与需求端“静悄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应端持续加码的压力。
前期压栏与二次育肥猪源集中出栏:部分养殖户看好后市行情,选择压栏待涨。而这部分被延迟出栏的生猪,正集中在年末这段时间等待上市。
集团化养殖企业年末冲量:大型养殖集团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通常在第四季度,会加快出栏节奏。这给本就供应充裕的市场中又增加了额外的供给。
生猪出栏体重仍处高位:由于前期的压栏,目前市场上待出栏生猪的平均体重普遍高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同等头数下,猪肉的实际供应量更多。
因此,即使后期腌腊季节的需求释放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价格反弹,但这种反弹的持续性可能十分有限。
03 后市展望
展望未来,市场的真正回暖还需要供需关系的实质性改善。
当前生猪市场正处在供给增加与需求疲软的激烈博弈中。寒潮虽然已经登场,但猪肉消费旺季似乎没有起色。在这个传统旺季里,市场面临着供给过剩的严峻挑战。养殖端的放量操作与消费端的消化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供需失衡的基本面持续压制着行情的走向。
面对这一困境,行业需要保持理性,既要积极应对短期的市场波动,也要着眼于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只有通过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市场逐步走向新的平衡。对于养殖户而言,认清形势,灵活调整出栏策略。适时逢高出栏,不要集中出栏以免造成踩踏。是最为务实和明智的选择。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凌汶)、农业农村部、网络、中国养猪网等综合整理。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