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通课堂 2025年10月16日 17:53 北京

为帮助养殖朋友更清晰理解非洲猪瘟(简称 “小非”)的防控要点,我在保留核心信息与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语言优化与表述调整,让内容更贴合实际养殖场景的阅读习惯:

多数养殖户对 “小非”(非洲猪瘟)并不陌生,但对其发病规律缺乏深入认知 —— 这不仅让日常防范和病情判断难度增加,还大幅提升了养殖风险。其实,防控小非的关键逻辑很明确:先了解、再预防、最终杜绝。而要做到科学预防,摸清它的发病规律是第一步。

一、小非的 4 大核心发病规律

1. 日龄差异:不同阶段猪只发病有先后

按生猪日龄划分,小非的临床发病顺序很清晰:母猪和育肥猪会最先出现症状,保育猪发病时间相对靠后,乳猪则极少发病。若聚焦母猪群体,不同生理阶段的发病概率也有区别:妊娠前期母猪是最高发群体,而空怀母猪、断奶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后备母猪及哺乳母猪,发病几率都相对较低。掌握这一规律,能让预防和日常观察更有针对性。

2. 高烧与蔓延:“慢扩散” 区别于传统高热

以前没有小非时,若生猪出现持续高烧、打针也难退烧的情况,多是 “无名高热”(也就是常说的蓝耳病混合感染)。这类病通常伴随呼吸道症状,且传播快,3-5 天就能波及全群。但小非完全不同:它的高烧同样难退,可传播速度慢,多是 “由点及面” 逐步扩散。所以只要猪场出现类似 “无名高热” 的症状,且病情是慢慢扩散的,就要高度警惕小非感染。

3. 针孔流血:血色深浅是关键区分点

生猪高烧时,养殖户通常会先打退烧针。若拔针后针孔流血不止,甚至染红皮肤,要注意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见的猪附红体病 —— 因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不足导致流血,流出的血颜色偏浅;另一种则可能是小非引发的严重败血症 —— 此时流出的血颜色偏暗,甚至呈黑色。一旦出现后者,必须立刻排查小非。

4. 母猪死亡:分娩前后是高风险期

临产母猪、正在分娩的母猪,以及产后几天内的母猪,由于身体元气不足、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成为小非病毒的攻击目标,进而出现突然死亡或急性死亡的情况。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同栏舍的其他母猪可能暂时没有明显症状,但这种 “个别发病、多数无症状” 的情况,恰恰是小非的典型信号,必须警惕。

二、小非传播的 3 大新特征

近年小非病毒的传播,还出现了三个新特点,给防控增加了难度:

  1. 1、毒力减弱:部分猪群感染后,一周内仍不会出现死亡症状,病情进展更缓;2、早期症状变轻:发病猪的初期症状不明显,不仅难诊断,还容易错过早期发现时机;
  2. 3、传播加快:
  3. 一旦病毒扩散,速度比以往更快,往往养殖户察觉时,已经有较多猪只被传染。

所以结合上述发病规律和新特征,尽早判断、及时检测、快速确诊,是防控小非的关键一步。

三、弱阳猪场的精准拔牙策略

若猪场已确诊为弱阳,需根据不同饲养模式针对性 “拔牙”(剔除阳性及高风险猪只),具体方法如下:

1. 通槽饮水 / 喂料的配怀母猪

拔牙需以 “整个通槽” 为单位处理;相邻通槽的猪群,需加强监测,或根据现场条件进一步管控。此前有桶槽养殖案例仅剔除阳性猪,虽成功率达 75%,但这种方式可能延长疫情 “静默期”—— 若剩余猪只后续转阳,会对其他通槽造成风险,最终反而要剔除更多猪只,得不偿失。

2. 单体料槽 + 独立饮水的配怀母猪

按 “阳性猪 + 其左右各 1 头母猪” 的范围剔除;若因饮水问题导致较多猪只存在风险,需结合现场情况调整剔除数量。同时,要对阳性猪左右 “次相邻” 的猪只采样检测,排查潜在感染。

3. 产房

需根据产床隔断情况调整:

  • 若用保温箱或 PVC 板有效隔断,按 “母仔同栏” 的方式剔除;
  • 若无法隔断,需扩大剔除范围,最低标准是剔除阳性栏及其左右各 1 栏的母猪和仔猪。

4. 大栏饲养

  • 若栏舍间有实心隔断,仅剔除发病栏猪只即可;
  • 若为栏杆隔断,需结合现场确定范围,最低要剔除发病栏左右各 1 栏的猪只。

大栏饲养的防控难度本就大,一旦感染,需剔除的猪只数量较多。建议发病初期采用 “反向拔牙”:把产房仔猪和种猪转移到安全区域,减少损失。

此外,所有拔牙后的区域都要及时过流消毒;同时可通过中药提升猪群免疫力,既能减缓小非传播速度,也能提高大群耐过率,降低养殖风险。

精彩短视频:正确搭配阿莫西林,解决猪场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来源:猪病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