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已成为行业“不可承受之重”。企业资金链紧绷,上市猪企掀起“换帅潮”......

“猪价低迷,全行业亏损连CPI都拉不动了!”随后,资金端收紧、补贴端取消、环保端从严三大铁拳齐出,直接瞄准产能过剩问题。

银行已收到指令,严格限制对养猪企业的贷款,特别是新建和扩张项目;财政部直接砍掉与产能扩张相关的各项补贴;生态环境部则将环保检查频次从三个月一次提高到一个月一次。

01 猪价已成“不可承受之重”

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已成为行业“不可承受之重”。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跌至13.85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1.8%,9月下旬生猪期货加权指数更是创下年内新低。

价格颓势直接加剧企业资金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22家上市猪企负债合计达3720.47亿元,整体负债率57.77%,其中天域生物、新五丰、金新农3家企业负债率超70%,部分企业短期负债规模竟是现金储备的32倍,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

在此情况下,多家上市猪企密集换帅,引起关注!9月19日,天邦食品在预重整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的副总裁严小明因个人家庭原因辞职,引发市场对战略连续性的担忧;8月27日,天域生物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史东伟因个人规划退休离任,实控人罗卫国实现绝对控股,公司同步推出4.65亿元定增募资“解渴”,此前其已连续五年亏损,2025年一季度负债率达75.91%;8月26日,神农集团聘任投行背景的闫瑾出任财务总监,业内解读为“强化资本运作以缓解现金流压力”;9月2日,天康生物任职近20年的副总经理郑东生因工作调整离职,虽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2.27%,仍引发投资者对治理稳定性的关注。

02 3大新政出台,养猪业面临大洗牌  

01 资金水龙头拧紧,大场扩张被卡脖子

以往养猪行业盛行着“规模为王”的逻辑,大型养殖集团依靠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但现在,资金的水龙头被彻底拧紧。

新政策明确规定,禁止银行向新建和扩张的养猪项目发放贷款,就连现有养殖企业也不得将信贷资金用于能繁母猪扩张。这一招直接卡住了大厂的七寸。“

这意味着靠资本野蛮扩张的时代结束了。”一位业内分析师表示,大型养殖集团过去依靠资金优势快速扩张,现在这条捷径被切断,行业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

02 补贴大幅退坡,告别“保姆式”扶持

财政部此次出手果断坚决,各种与产能扩张相关的补贴全被砍掉,包括储备肉补贴、新建场基础设备补贴等。

各地政府正在紧急排查补贴情况,预计10月底前清理完毕所有违规补贴。这直接击中了那些依靠补贴生存的养殖企业的软肋。

“过去一些企业不是靠养猪赚钱,而是靠拿补贴活着。”一位养殖户透露,“这次补贴退坡,将迫使这些企业真正面对市场。”

03 环保检查加码,月月都是大考

生态环境部将环保检查频次从季度检查改为月度检查,检查力度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一旦发现环保处理不合格,直接暂停生猪出栏检疫备案。

这对环保设施投入不足的猪场来说,相当于月月都要面临大考。“环保不达标的中小养殖户可能被迫退出市场。”一位行业专家分析道。

但同时,这也将加速行业向标准化、绿色养殖转型,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散养户的机遇与挑战

三大铁拳政策出台后,散养户可谓喜忧参半。

利好的一面是:大场扩张受限,市场竞争环境趋于公平;猪价有望逐步回升,养殖利润空间打开。

挑战的一面在于:环保压力增大,散养户需加大环保投入;无补贴支持下,成本控制能力面临考验;融资渠道有限,抗风险能力仍需提升。“

这可能是散养户最后的机会窗口。”一位从业二十年的养殖户这样评价,“能否翻身,就看这三五年了。”

未来三五年,养猪业将迎来深度洗牌期。散养户要么升级,要么退出。

那些能够抓住政策窗口期、快速提升养殖效率、做好环保措施的散养户,很可能在这次行业调整中脱颖而出。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路遥)、农业农村部、农民日报、华储网、企业公告、网络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