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养猪网最新数据显示,9月1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跌至13.31元/公斤,较7月高点跌了2元/公斤。现阶段生猪行业依旧处于供应宽松需求不足。按照当前形势,要想重新回到16-17元/公斤的成本线以上,面临着较大压力。
01 从市场驱动因素看,下跌主要源于供需失衡
从供给端看,目前,生猪供应进入传统出栏高峰,市场呈现多重叠加的供给压力。此前养殖端普遍看好后市,产能扩充效应正在持续释放。集团场为缓解资金和饲养压力,多数执行降重出栏策略,出栏均重下降明显,这虽然有助于减轻后续压栏压力,但短期内确实增加了市场的猪肉供应量。此外,受价格持续走跌影响,部分中小养殖户出现情绪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了猪价的阶段性承压。

从需求端来看,8月末9月初,由于开学利好显现,猪肉消费出现明显好转,但随着利好退却叠加高温天气等因素,抑制了肉类消费,居民消费意愿偏向谨慎,猪肉终端走货量不及预期。白条猪市场成交率一般,屠宰企业收购积极性有限,维持低开工率。
02 市场有望逐渐迎来好转契机
进入中下旬之后,市场或许有望迎来好转。一方面,全国范围内气温开始下降,将有利于猪肉消费回暖;另一方面,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节日效应或将推动下游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加工企业、餐饮渠道备货意愿增强,终端消费量预计将出现较明显的环比增长。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来临,腌腊、灌肠等季节性需求启动,猪肉消费具有显著改善可能性。
当然,除了季节性因素之外,近期政策层面同样也传递出了积极信号。
据财联社消息,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此次两大主管部门联合召集几乎所有头部猪企共同商讨,显示出政策层面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平稳发展,该会议预计将对后续市场调控和行业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商务部于9月5日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的反倾销初步裁定,认定其存在倾销行为。随着反倾销措施的落地,进口猪肉成本可能上升,进口量预计将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这也有助于减轻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

03 未来展望
综合来看,在产能调控、季节性消费回暖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生猪市场有望逐步上移。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建议养殖企业及散户理性安排生产,保持合理出栏节奏,避免集中抛售或过度压栏,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及疫病防控,提高生猪养殖质量与效率。政府、协会与企业应协同配合,共同维护产业良性发展,助力生猪市场平稳过渡至供需更趋平衡的新阶段。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琅途)、财经社、环球网、网络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