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过程中,很多人会忽略一个“隐形威胁”——体内外寄生虫。它们悄悄吸食鸡的营养,导致鸡消瘦、产蛋率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死亡,让养殖收益大打折扣。尤其进入温暖潮湿季节,寄生虫繁殖加快,再不驱虫就晚了!今天就从“危害-虫类-方法”三方面,教大家科学给鸡驱虫。

一、别忽视!寄生虫不除,养鸡等于“白忙活”

很多养殖户发现鸡吃得多却不长肉、蛋鸡下蛋少还易破壳,却没意识到是寄生虫在搞鬼。它们的危害主要有3点:

抢营养,拖慢生长: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会在鸡肠道内吸食饲料营养,导致鸡群消瘦、鸡冠苍白、精神差,肉鸡出栏时间推迟,雏鸡成活率下降。

降产蛋,影响收益:蛋鸡感染寄生虫后,产蛋率可能暴跌10%-30%,还会出现蛋壳变薄、带血斑等问题,直接减少养殖收入。

传疾病,引发死亡:蜱虫、羽虱等体外寄生虫,不仅叮咬鸡皮肤导致脱毛、皮炎,还会传播新城疫、球虫病等传染病;体内寄生虫大量繁殖时,可能堵塞肠道,造成鸡急性死亡。

二、先搞懂:鸡群常见的3类寄生虫,藏在这些地方

不同寄生虫的生存位置、危害特点不同,驱虫前要先分清“敌人”:

体内寄生虫(肠道为主):

蛔虫:最常见,幼虫会损伤鸡肝脏、肺脏,成虫在肠道抢营养,粪便中可能看到白色虫卵。

绦虫:虫体分节,会吸附在肠壁上,导致鸡腹泻、粪便带黏液,严重时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抽搐)。

球虫:雏鸡高发(15-50日龄),寄生在肠道黏膜,导致鸡拉血便、扎堆怕冷,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体外寄生虫(皮肤/羽毛上):

羽虱:藏在羽毛根部,啃食羽毛和皮肤,鸡会频繁啄羽、掉毛,皮肤发红发炎。

蜱虫/螨虫:白天躲在鸡舍缝隙,晚上出来叮咬鸡,吸食血液,导致鸡贫血、抵抗力下降。

血液寄生虫:

住白细胞虫:由蚊子传播,会破坏鸡的血细胞,导致鸡发烧、鸡冠发紫、拉绿色粪便,成年鸡和雏鸡都可能感染。

三、划重点!科学驱虫分“3步”,既有效又安全

驱虫不是“随便喂药”,要根据鸡的日龄、寄生虫类型选对方法,避免药害或驱虫不彻底:

1. 选对时间:这3个阶段必须驱虫

雏鸡阶段:15-20日龄,重点防球虫(尤其是地面平养的鸡),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球虫药(如地克珠利,按说明书用量)。

育成阶段:60-70日龄,体内驱虫(防蛔虫、绦虫),可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喂食,连用3-5天。

产蛋期:开产前15天,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体内+体外);产蛋期若发现寄生虫,优先选对产蛋无影响的药物(如体外喷洒菊酯类药剂,避开蛋槽和饮水器),避免使用影响蛋壳质量的药。

2. 选对方法:体内外驱虫“各有妙招”

体内驱虫(口服为主):

拌料给药:将驱虫药(如阿苯达唑)按比例拌入饲料,确保每只鸡都能吃到,给药前可停料1-2小时,让鸡更饿、吃料更均匀。

饮水给药:针对球虫等,可将水溶性驱虫药(如磺胺氯吡嗪钠)溶于饮水中,让鸡自由饮用,注意药液要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体外驱虫(喷洒+环境消杀):

鸡体喷洒:用稀释后的菊酯类药物(如溴氰菊酯),喷洒鸡的羽毛、皮肤(避开头部和眼睛),重点喷羽毛根部和腹部,每周1次,连用2次。

环境消杀:驱虫的同时,要彻底清理鸡舍粪便(寄生虫卵多在粪便中),用火焰喷灯烧地面缝隙(杀螨虫/蜱虫),再用消毒液(如戊二醛)喷洒鸡舍、栖架、蛋槽,切断寄生虫传播链。

3. 注意细节:避免驱虫“踩坑”

严格控量:驱虫药多有毒性,必须按说明书用量使用,不可随意加量(会导致鸡中毒)或减量(驱虫不彻底)。

停药期要守:若使用有停药期的药物(如阿苯达唑),停药期内(通常7-14天)的鸡肉、鸡蛋不可食用或出售,避免药物残留。

驱虫后补营养:驱虫后3-5天,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多维素,帮助鸡恢复肠道功能,补充营养。

养鸡想赚钱,“防害”是关键!寄生虫虽小,却能悄悄吃掉您的收益,建议大家把“定期驱虫”纳入日常管理,别等鸡群出现问题才补救。如果您的鸡群有过驱虫经历,或者遇到过寄生虫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帮更多养鸡人避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