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猪人来说,猪群健康是养殖收益的“定海神针”。与其等疾病发生后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不仅能减少经济损失,还能降低养殖管理压力。以下5个核心预防要点,建议收藏落实!

1. 严控“入场关”,切断外源传播

外来人员、车辆、物资是疾病传入的主要载体,必须严格管控:

人员入场:需提前报备,经“换衣→消毒→隔离(至少24小时)”流程,禁止携带生肉、熟食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

车辆消毒:运输饲料、物资的车辆,需在场外指定区域进行“整车喷雾消毒+轮胎浸泡消毒”,运输生猪的车辆还需出具检疫证明,且避免与其他养殖场车辆路线重叠。

引种管理:新引进的种猪/仔猪,需从正规、无疫病记录的养殖场选购,到场后单独隔离饲养15-30天,观察无异常(如发热、腹泻、呼吸道症状)后,再与原有猪群混养。

2. 做好日常消毒,减少环境病原

养殖场内的病原会通过粪便、污水、飞沫等积累,定期消毒能有效降低病原浓度:

消毒频率:圈舍内每周至少1次全面消毒,门口、通道、料槽等高频接触区域每天消毒1次;疫病高发季节(如春秋季)或周边有疫病时,可增加至每天1次圈舍消毒。

消毒方式:选用2-3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戊二醛、氢氧化钠)交替使用,避免病原产生耐药性;消毒时需喷洒均匀,确保地面、墙面、栏杆等无死角,消毒后通风30分钟再让猪群进入。

环境清洁:每天及时清理猪群粪便、剩料,避免粪便堆积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如氨气),同时定期清理场外排水沟,防止污水滞留滋生蚊虫(传播蓝耳病、圆环病毒等)。

3. 科学喂养,增强猪群免疫力

猪群的抵抗力强弱,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抵御能力,科学喂养是关键:

饲料选择: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饲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霉菌毒素会损伤肝脏、降低免疫力);根据猪的生长阶段(仔猪、育肥猪、母猪)选择对应配方,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均衡。

饲喂管理:定时定量饲喂,仔猪可少量多次(每天4-6次),育肥猪每天2-3次,避免过度饲喂导致消化不良;饮水需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夏季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冬季避免饮用冰水。

特殊护理:母猪孕期、哺乳期需额外补充营养(如鱼粉、维生素E),仔猪出生后及时补充初乳(含母源抗体,提升抗病力),断奶后逐渐过渡饲料,减少应激反应。

4. 按时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疫苗是预防重大疫病(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必须按程序接种:

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养殖场类型,制定个性化免疫计划(示例如下),避免漏免、错免。

仔猪:出生24小时内接种猪瘟疫苗,7日龄接种伪狂犬病疫苗,21日龄接种口蹄疫疫苗,35日龄加强猪瘟疫苗。

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疫苗,怀孕后期(产前4周)接种大肠杆菌疫苗(预防仔猪黄白痢);经产母猪每年定期加强猪瘟、口蹄疫疫苗2-3次。

疫苗操作:接种前检查疫苗有效期、储存条件(如冷藏疫苗需在2-8℃保存,避免反复冻融),接种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注射,避免打“飞针”(导致剂量不足),同时做好接种记录(猪只编号、疫苗名称、接种时间),便于后续追溯。

5. 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疫病扩散

即使做好预防,也需密切观察猪群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日常巡查:每天至少巡查2-3次,重点观察猪群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若发现猪只出现“不吃不喝、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超过40℃)、腹泻、呕吐、皮肤发紫”等症状,需立即隔离至单独圈舍。

应急处理:隔离病猪后,及时联系兽医诊断,若确诊为传染病(如非洲猪瘟、口蹄疫),需立即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按规定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全面消毒”,禁止病猪、病死猪流出养殖场,避免疫病扩散。

记录存档:对病猪的症状、诊断结果、处理方式做好记录,后续可通过记录分析疫病发生原因,优化预防措施。

预防猪疾病,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从入场管控到日常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只要落实好以上5点,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疫病风险,让猪群健康生长,养殖更省心、收益更稳定!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