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鸡户来说,鸡球虫病是个“难缠的对手”——它专盯免疫力弱的雏鸡,发病快、死亡率高,还会导致鸡群生长停滞、产蛋率暴跌。尤其是潮湿季节,一旦防控不当,很可能让养殖收益“打水漂”。今天就带大家彻底搞懂鸡球虫病,学会科学应对。

一、先明白:鸡球虫病是什么?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常见的有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等)寄生在鸡肠道内引发的寄生虫病。球虫的“生命周期”很特殊,主要通过粪便传播:

1. 病鸡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球虫卵囊,卵囊在潮湿、温暖(20-30℃)的环境下,1-2天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

2. 健康鸡通过啄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或接触被卵囊污染的笼具、地面,孢子化卵囊就会进入肠道,在肠壁细胞内大量繁殖;

3. 繁殖过程中,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引发出血、炎症,最终导致鸡发病。

这种病对15-50日龄的雏鸡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50%-80%;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虽不直接死亡,但会影响产蛋和免疫力。

二、早识别!鸡球虫病的3类典型症状

鸡球虫病按发病部位和严重程度,主要分为“盲肠球虫”和“小肠球虫”,症状有明显区别,可通过以下表现判断:

盲肠球虫(最常见,多发生于雏鸡):

1. 鸡只精神萎靡,扎堆怕冷,羽毛蓬松,食欲骤降,饮水量增多;

2. 最典型症状是拉血便(粪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像“西红柿酱”样),后期可能拉纯血;

3. 发病急,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需2-3天,病死鸡解剖可见盲肠肿胀、充满血液或血凝块。


小肠球虫(多发生于中雏鸡和青年鸡):

1. 鸡只消瘦,生长缓慢,鸡冠苍白(因肠道吸收差导致贫血);

2. 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夹杂未消化的饲料(“料粪”),偶尔带少量血丝;

3. 病程较长(1-2周),虽死亡率低于盲肠球虫,但会导致鸡群均匀度差,成年后产蛋率上不去。


慢性球虫(成年鸡为主):

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产蛋率轻微下降(10%左右)、蛋重变小,粪便偶尔偏稀,容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但长期隐性感染会降低鸡群抵抗力,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抓关键!鸡球虫病的“防+治”方案

鸡球虫病的核心是“预防优先”——因为球虫卵囊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6-12个月,普通消毒剂杀不死),一旦环境被污染,很难彻底清除,必须从源头阻断传播:

日常预防:切断3个传播环节

控制鸡舍湿度,杜绝“温床”: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才会发育,所以要重点避免鸡舍积水、垫料潮湿。可通过3点操作:

1. 饮水器加装接水盘,防止漏水打湿垫料;

2. 加强通风(如安装排风扇),将鸡舍湿度控制在60%以下;

3. 垫料(如稻壳、锯末)要及时更换,尤其阴雨天气,每3-5天更换一次潮湿部位。

做好“分群饲养”,减少交叉感染:

1. 雏鸡、青年鸡、成年鸡分开饲养,避免雏鸡接触成年鸡的粪便(成年鸡可能携带球虫卵囊);

2. 新引进的鸡只必须隔离观察15天以上,确认无球虫感染后再混群。


定期清洁消毒,减少卵囊残留:

1. 每天清扫鸡舍粪便,集中堆积发酵(高温可杀死卵囊),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

2. 空鸡舍消毒时,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再用火焰喷枪灼烧笼具、地面缝隙(高温能彻底杀灭卵囊),最后用20%石灰水喷洒墙壁和地面。

药物预防:雏鸡重点保护

对15日龄后的雏鸡,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预防性药物,降低发病风险:

推荐药物:地克珠利预混剂(每千克饲料添加0.1克,连用5-7天)、妥曲珠利溶液(饮水给药,每升水添加1毫升,连用3天);

注意:球虫易产生耐药性,建议每2-3个月更换一种预防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

发病治疗:及时用药,减少伤亡

一旦发现鸡只拉血便或典型症状,必须立即隔离病鸡,并针对性用药:

治疗盲肠球虫:首选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饮水给药(每升水添加300毫克),连用3天,停药2天,再用3天(避免耐药性);若血便严重,可配合维生素K3(每千克饲料添加2毫克),帮助止血。

治疗小肠球虫:可用盐酸氨丙啉可溶性粉(每升水添加125毫克),连用5-7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修复肠道黏膜。

重要提醒:用药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避免过量导致药物残留;治疗期间,每天更换垫料、清洁饮水器,防止病鸡粪便持续污染环境。

四、避误区!防治鸡球虫病的2个常见错误

误区1:“只用药,不换垫料”——发病后若不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垫料,卵囊会持续感染健康鸡,导致病情反复;

误区2:“成年鸡不发病就不用防”——成年鸡虽不表现症状,但会持续排出卵囊,污染环境,威胁雏鸡安全,所以成年鸡也要定期做预防性清洁。

鸡球虫病虽然危害大,但只要抓住“控制湿度、切断传播、及时用药”三个核心,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如果你的鸡舍曾遇到球虫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应对经验;若有疑问,也可以留言提问,一起守护鸡群健康!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