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猪看似是“喂饱就长肉”的简单事,实则藏着不少门道。同样是养猪,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因病害、管理不当赔本。今天就从选种、喂养、病害预防到出栏时机,梳理一套实用指南,帮你把猪养得好、卖得好。
一、选对品种,赢在起跑线
品种是决定养猪效益的基础,不同品种的生长速度、瘦肉率、适应能力大不同,得根据养殖目的选:
瘦肉型品种:比如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猪,生长快(平均日增重800克以上),瘦肉率高(60%以上),适合规模化育肥,市场销路广,但对饲料和环境要求稍高。
地方优良品种:像太湖猪、东北民猪,繁殖能力强、耐粗饲、肉质好,但生长慢、脂肪多,适合做特色养殖或杂交母本。
选苗技巧:不管选哪种,健康是第一标准——仔猪要精神活泼,眼睛明亮无分泌物,肛门干净(无拉稀痕迹),叫声洪亮,拿起来挣扎有力,这样的猪抗病力强,后期好养活。
二、喂得科学,猪长得快还少生病
“喂料”不是随便撒点粮食就行,科学搭配才能让猪“吃得多、消化好、长得快”:
饲料配方要合理:小猪(30公斤前)侧重蛋白质(豆粕、鱼粉含量高),促进骨骼发育;中猪(30-60公斤)兼顾蛋白和能量(玉米、麸皮为主);大猪(60公斤后)增加能量饲料,催肥长肉。避免用发霉饲料(黄曲霉毒素会伤肝),可加脱霉剂预防。
喂法有讲究:定时定量,小猪少喂多餐(每天4-5次),大猪每天2-3次,每次喂到8分饱(肚子微鼓即可),避免撑食导致消化不良。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夏季可在水里加电解多维,冬季喝温水(避免冷水刺激肠胃)。
成本控制小窍门:有条件的可自己配饲料(比买全价料便宜10%-15%),但要保证营养均衡;利用酒糟、豆腐渣等副产品(需煮熟发酵,避免中毒),降低饲料成本。
三、圈舍管理:舒适环境是“催肥剂”,也是“防疫盾”
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和圈舍环境直接挂钩,这几点要做好:
温湿度控制:仔猪怕冷(最适温度28-32℃),冬天要铺垫草、用保温灯;大猪怕热(超过28℃采食量下降),夏季要通风、喷雾降温,保持圈舍干燥(湿度60%-70%最佳,太潮湿易生皮肤病)。
卫生和消毒:每天清扫粪便,每周彻底消毒1次(可用过硫酸氢钾、生石灰),料槽、饮水器勤清洗,避免细菌滋生。产房是消毒重点,母猪产前要彻底打扫,防止仔猪感染黄白痢。
密度别太高:小猪每头至少占0.3平方米,大猪1.2-1.5平方米,密度太高会导致猪群打架、采食量下降,还容易传播疾病。
四、病害预防:别等发病才着急,提前做好这3点
养猪最怕生病,尤其是传染病,一旦爆发损失惨重,预防大于治疗:
疫苗接种不能少:仔猪出生后按流程打猪瘟、口蹄疫、圆环病毒等疫苗,母猪配种前接种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疫苗,减少母源传播。疫苗要冷链保存,注射时消毒针头,避免交叉感染。
早发现、早处理:每天观察猪的精神、吃料、粪便情况,发现发烧(体温超过40℃)、不吃料、拉稀、咳嗽等异常,立刻隔离,轻微症状可喂益生菌或抗生素(严重及时找兽医)。
定期驱虫:猪容易感染蛔虫、疥螨等寄生虫,导致消瘦、皮肤瘙痒,可在仔猪45日龄、60日龄各驱虫1次,育肥猪出栏前1个月再驱1次,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按说明使用,避免过量)。
五、出栏时机:卖对时间,多赚一笔
猪养得好,还要卖得巧,出栏时间影响收益:
看体重:三元杂交猪一般110-120公斤出栏最合适,此时料肉比低(长得划算),瘦肉率高,市场收购价也理想;地方品种可稍重(130-140公斤),但别太肥(脂肪多会压价)。
看行情:关注当地生猪价格波动,避开价格低谷期,比如节假日前后需求大,价格可能上涨,可提前计划出栏时间(但别为等高价让猪过度肥胖,反而不划算)。
养猪是个精细活,选好种、喂好料、管好人(用心观察),就能少走弯路。其实猪很“实在”,你对它细心,它就用沉甸甸的体重回报你。如果你有独家养猪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把养猪事业做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