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猪副嗜血杆菌阳性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已从7.3%增长至18.7%,仔猪的发病率是育肥猪的十倍以上,已成为猪只体内常在菌;
2、猪副嗜血杆菌发病特点:
①发病过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两种形式,革兰氏阴性菌;
②猪只症状:纤维蛋白渗出、化脓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
③急性感染:猪只出现急性败血症、毒素中毒(神经症状、转圈、角弓反张、抖动);
慢性感染:猪只被毛粗乱、全身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胸膜肺炎、心包炎、腹膜炎;
④发病原因:猪只免疫下降、外界环境应激因素影响、工业化高密度饲养、猪群蓝耳不稳定、圆环阳性率高时多发;
3、猪副嗜血杆菌发病机制:猪副嗜血杆菌粘附、入侵猪只上皮细胞、猪肾脏上皮细胞、猪只肺泡巨噬细胞、猪只气管上皮细胞,并且在快速繁殖中,会促进猪只体内分泌大量炎症因子,使猪只发生剧烈的炎症和相关病变 并且猪副嗜血杆菌发生炎症反应时,会导致猪只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促进猪副嗜血杆菌导致更进一步的深度感染,如血脑屏障、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
4、猪副嗜血杆菌防控方案: 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卡巴匹林钙;或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恩诺沙星+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
猪副嗜血杆菌在前期发病治疗效果较好,发病中后期治疗难度大,并且治疗时长需要持续一周以上,以确保治疗效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