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生猪市场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态势。从供应端来看,规模企业与散户的出栏策略和存栏量变化相互交织,前期产能释放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叠加二次育肥行为的波动,共同塑造了供应层面的动态格局。
在过去的几个月,生猪市场风云变幻,猪价急剧下跌,直逼6元区间。这一价格走势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整个行业。短短半年时间,亏损幅度超30%,养殖户们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不少人在这场价格风暴中苦苦挣扎。曾经怀揣的盈利期望,如今在现实的冲击下逐渐破碎。
01 活猪及猪肉价格走势
1、活猪及猪肉价格
根据农业农村部及历史监测数据,2025年6月我国生猪及猪肉市场延续“供强需弱”格局。具体来看,活猪均价为14.66元/公斤,环比下跌2.32%,同比降幅扩大至19.22%,价格水平已逼近2021年低位,并回落至2018年8月水平,仅高于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初期;从年内趋势看,活猪价格自1月17.22元/公斤起持续波动下行,5月降至15.01元/公斤后,6月因二季度产能调控见效、供给逐步释放而延续降势,反映出当前市场供应压力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同期,猪肉零售均价为25.29元/公斤,环比微降1.90%,同比下跌10.66%,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其价格走势在2025年1-4月稳步回落(1月27.82元/公斤→4月25.49元/公斤),5月因消费端短期提振小幅回升至25.78元/公斤后,6月受活猪价格传导及终端需求平淡影响再度回调,同比降幅小于活猪价格,显示屠宰、流通环节对终端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2025年6月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粮油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分别为112.96、113.01和112.63。半年累计跌幅-8.9%、-10.2%、-0.8%。其中,菜篮子产品指数回落幅度最大,粮油产品指数波动相对温和。其中200总指数呈现周期性波动,季节性特征显著。具体而言,每年一季度(尤其是1-2月春节前后)往往出现阶段性高点,如2021年2月138.58、2022年2月133.32、2024年2月133.44,这与节日消费旺季带动需求上升直接相关;而年中(6-7月)常因夏季农产品供应充足进入低谷,如2021年7月109.70、2022年6月115.27、2025年6月112.96。此外,2021年、2022年、2024年秋季(9-11月)均出现指数回升,推测与秋冬季节生鲜产品供应周期变化、储备需求增加有关。其次菜篮子产品指数波动幅度最大,与总指数高度联动。菜篮子产品指数(涵盖生鲜蔬果、肉类等)作为总指数的核心构成,其波动趋势与200总指数高度一致,但波动幅度更为显著,反映出鲜活农产品受短期供需影响更大的特性。最后粮油产品指数长期相对平稳,体现基础民生保障属性。与前两者不同,粮油产品指数(涵盖粮食、食用油等)近五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波动区间仅为103.88(2020年7月)至120.26(2023年9月),年均波动幅度不足5%,凸显出粮油作为基础民生产品的价格刚性。


202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3%、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5%,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0.1%;该月价格环比下降0.1%,城市下降0.1%、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持平。从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看,6月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鲜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6.1%、3.4%,蛋类、畜肉类(猪肉下降8.5%)、粮食、鲜菜价格分别下降7.7%、4.2%、1.2%、0.4%;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8.1%、1.6%、1.0%、0.7%、0.4%、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7%。从环比变动看,6月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其中鲜果、蛋类、畜肉类(猪肉下降1.2%)价格分别下降3.3%、2.9%、0.6%,鲜菜、水产品价格均上涨0.7%;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两平两降,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0.5%、0.2%、0.1%,居住、交通通信价格均持平,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均下降0.1%。

02 仔猪价格
1、种猪以及白条猪价格
2025年6月全国二元母猪销售价格为33.60元/公斤,全国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为20.30元/公斤。回顾四年走势,2021年二元母猪、白条猪分别从75、46元高位“高台跳水”,年内低点均腰斩;2022年母猪缓升而白条7月起V型反弹;2023年两者再探底,全年低位震荡;2024年母猪回升至38元,白条8月冲高27元后四季度回落。2025年上半年,母猪价由35.30元连续六连阴跌至33.60元,白条则从22.80元跌至20.30元,累计跌幅5%与11%,价差收敛、养殖亏损扩大,显示产能仍宽松、需求疲弱,猪周期处于去化尾声与消费淡季叠加阶段,若无重大扰动,三季度仍将低位震荡。

2、仔猪价格走势
2025年上半年仔猪行情“先扬后抑”:1月35.83元/公斤起步,5月因春节后补栏旺季冲至39.14元,6月却因生猪跌破15元、养殖亏损扩大而骤降至37.25元,同比仍低14.5%。5—6月供应端产能去化缓慢、出栏压力叠加南方高温疫病,需求端外购仔猪单头亏损近120元、散户补栏骤降,高温更抬升育肥风险,致山东、太湖等地仔猪价连续四周下跌,7公斤苗猪跌破470元。政策要求控体重、减二育进一步抑制需求,但6月补栏对应明年春节出栏,规模场逢低兜底,跌势趋缓。预计短期在36—40元区间筑底,下半年随节日备货或温和回升,全年仍将低于去年。

03 生猪饲料原料价格及产量走势
2025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呈现“筑底—回调—攀升”三阶段走势。1-3月(筑底反弹):受中储粮增储政策(新增400个库点)及进口锐减(1-5月进口同比降92.6%)支撑,价格从2.35元/公斤(1月)涨至2.42元/公斤(3月)。4-6月(震荡攀升):基层余粮见底(6月剩不足10%),叠加中美关税博弈(美玉米进口仅3.3万吨,同比降98.8%),价格突破2.47元/公斤(6月),创半年新高。6月玉米价格为2.47元/公斤,是2025年上半年的最高点。
豆粕价格的波动体现出国际博弈+供需宽松,价格先扬后抑,上半年豆粕价格受南美丰产、中美贸易及国内需求影响,呈现“1-2月涨、3-4月跌、5-6月震荡”走势。1-2月南美天气炒作推动价格从3.25元/公斤(1月)涨至3.58元/公斤(2月)。3-4月南美大豆集中上市,国内库存宽松,价格回落至3.60元/公斤(4月)。5-6月生猪养殖亏损抑制需求,叠加低蛋白日粮推广(豆粕用量降至13.3%),价格跌至3.37元/公斤(6月),同比跌9.1%。
受玉米、豆粕价格拖累,上半年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从3.35元/公斤(1月)微升至3.40元/公斤(6月),同比跌4.2%。5-6月价格持平,主要原因是玉米涨势放缓,豆粕跌势缓和,饲料企业通过配方调整(杂粕替代)稳定成本。生猪降重出栏(6月均重123.67公斤,环比+0.18%),饲料用量减少,但规模场补库支撑刚需。



04 2024年6月份养猪业盈利情况

2025年6月,猪肉价格延续下行:猪肉、生猪、仔猪集贸均价分别报25.29、14.66、37.25元/公斤,环比再跌1.9%、2.3%、4.8%,同比跌幅扩大至10.7%、19.2%、14.5%。核心原因在于屠宰量高位叠加需求疲软——1-5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屠宰1.53亿头,同比增12.8%,其中5月3216万头,环比增4.5%、同比增20.6%;能繁母猪存栏仍居高位,5月环比微增0.1%,同比增1.2%。夏季高温与局地降雨抑制运输和消费,终端走货放缓。成本端,6月玉米2.47元/公斤环比涨1.2%,育肥猪配合饲料3.4元/公斤环比跌0.6%,猪粮比价降至6.21:1,已连续5个月下滑,行业测算每头标准猪盈利再减13–50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扩大,补栏与扩张动力双双受挫。
2022—2025年利润监测显示,生猪产业链盈利格局呈“上游高景气—中游持续亏损—下游分化”的倒V型走势,且三种模式在2024下半年后同步进入下行通道。
①屠宰端:由盈转亏并长期低位徘徊2022年1—10月,屠宰利润最高冲至79.75元/头,随后随猪价见顶而急转直下;2023年全年多数时段处于-30-90元/头区间,最低-121元。2024年Q4短暂回暖至36.8元/头后,2025年1月再度转负,至7月25日当周已连续21周亏损,最新值-22.2元/头,表明屠宰环节至今未能摆脱“高原料、低白条”的挤压格局。
②外购仔猪育肥:2024高点后快速跳水该模式对猪价波动最敏感。2022年10月曾录得1314元/头暴利,2023年3月快速恶化至-517元,2024年3月重回120-270元区间。2024年10月仔猪价格高企抬高补栏成本,利润自268元连续回落,2025年6月起连续8周亏损,7月25日-117.5元/头,显示“高价仔猪+疲弱猪价”双杀,外购育肥已陷入深度亏损。
③自繁自养:盈利区间收窄但韧性最强2022年9月曾达1386元/头峰值,2023年5月最低-462元。2024年3月后重回100-300元区间,2024年10月仍保持在474元。进入2025年,盈利自1月258.7元逐月下滑,7月25日降至72.1元/头,虽连续7周回落,但仍为正,体现出“低成本仔猪+可控饲料”带来的相对优势。

05 头部企业生猪生产情况

2025年4-6月头部企业活猪销售呈现显著分化态势,行业在猪价低迷与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策略与市场表现差异凸显。从销量看,牧原股份延续增长势头,6月销量达702万头,环比增幅9.6%,同比激增58.35%,主要得益于产能释放与全产业链布局;温氏股份则受市场策略调整影响,销量从4月的318万头逐步降至6月的301万头,销售收入环比下滑7.57%,均价降至14.39元/公斤。正邦科技延续复苏势头,4-6月销量从61万头增至68万头,同比增幅达186.51%,销售收入增长142.62%,但高成本(14.05元/公斤)仍制约盈利空间。唐人神5月销量达48万头峰值后6月回落至41万头,环比下降14.42%,反映区域市场需求波动。大北农5月销量跃升至73万头后6月小幅回调,显示其区域扩张策略的阶段性成果。
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引导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天康生物等企业因产能调整销量同比下滑43.26%,而牧原通过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结构,6月末存栏量降至343.1万头。整体来看,4-6月行业呈现“量增价跌”特征,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策略应对市场压力,如牧原加大屠宰业务内部消化(6月自销商品猪219.4万头),温氏加快仔猪销售(6月仔猪占比10.1%),正邦则通过高仔猪销量(6月占比52.1%)缓解现金流压力。这一阶段的市场波动为下半年季节性反弹奠定基础,预计8月后需求回暖将推动猪价阶段性回升。
06 能繁母猪存栏量以及二次育肥变化
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呈现微幅波动态势,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农业农村部数据在4038万头至4066万头间窄幅震荡,整体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3588万-4095万头),而上海钢联数据从1月的521.21万头增至6月的527.25万头,增幅1.16%,显示规模场通过淘汰低效能繁母猪、补充优质后备猪实现结构性扩张,且2025年6月末存栏量较2024年末减少37万头,产能去化初见成效,这与农业农村部发布产能过剩预警、引导头部企业调减存栏等推动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升”的政策密切相关;同时,市场呈现规模场扩张与散户退出并存的格局,上海钢联样本规模场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4.26%,而中小散样本存栏量环比下降0.065%,牧原、温氏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增至343.1万头、185万头,合计占全国规模场存栏量的81.3%,反映产能向头部集中;区域层面则存在南北策略差异,北方受冬季疫病影响提前淘汰高胎龄母猪,导致1月存栏量环比微降0.39%,南方因仔猪盈利空间稳定以产能更替为主,存栏量保持平稳。从未来趋势看,产能去化周期延续但幅度有限,2025年二季度末存栏量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仍需调减约143万头,但仔猪盈利和养殖端对下半年猪价反弹的预期可能延缓主动去化节奏,全年存栏量或维持在4000-4100万头区间;价格传导方面,2025年上半年存栏量对应2026年1-7月生猪出栏量,若存栏持续高于3900万头,叠加生产效率提升(PSY同比增0.6头),2026年猪肉供给压力将加大,可能压制猪价回升空间;此外,政策与市场变量交织,农业农村部“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若触发(存栏连续3个月超正常保有量105%)将启动调减措施,而二次育肥、疫病防控和进口猪肉等因素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2023年11月二次育肥比例为20%,随后半年(2024年1-6月)波动下降,最低触及2024年2月、4月的7%;2024年下半年则震荡回升,9月达到31%的阶段性高点,主要受中秋、国庆前猪价反弹预期推动;10月后随消费旺季结束回落,11月降至8%。
2025年上半年呈现“先升后降”走势:1月比例升至32%,2月因春节后补栏需求及对后续旺季的期待,进一步攀升至40%的峰值;但3月后快速下滑,6月降至4%,创样本期内较低水平,或与市场对2025年二季度后猪价走势预期转弱、养殖端规避风险有关。
整体来看,二次育肥比例与猪价预期高度相关,旺季前(如中秋、春节)及猪价回升周期中比例易走高,而市场对后续行情持谨慎态度时,比例显著收缩。2025年6月的低比例,预示养殖端短期对猪价上涨动能信心不足,更倾向于顺势出栏。
07 心态调查
养殖企业的心态变化是影响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预期整体转向悲观,最近一个月(2025年6月27日-7月25日),生猪养殖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呈现显著分化,看跌比例持续攀升,看升比例大幅回落,反映出行业对短期价格压力和长期供应过剩的担忧加剧,具体数据显示:看跌比例从6月27日的26%升至7月25日的42%,累计增幅达61.5%,其中7月11日一度触及43%的高点;看升比例从6月27日的41%降至7月25日的29%,降幅达29.3%,尤其在7月11日骤降至27%后,市场乐观情绪迅速消退;看平比例稳定在29%-33%区间,显示部分企业对政策调控和市场供需博弈持观望态度;核心驱动因素分析中,产能过剩压力凸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3.7%,且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同比提升0.6头,生产效率提高进一步加剧未来供应压力,发改委近期明确要求调减能繁母猪存栏100万头,目标直指产能结构性优化,但企业普遍认为去化周期将延长至2026年;二次育肥策略收缩,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已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商品猪,导致二次育肥比例从4月的18%降至6月的4%,市场投机行为显著减少,这一政策导向削弱了短期价格支撑,企业预期猪价难以复制2024年旺季反弹行情。

08 进出口变化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猪肉进口量达53.86万吨,同比增长5.03%;进口金额10.89亿美元,同比增长9.70%。与此同时,出口量1.7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5.16%;出口金额7259.70万美元,同比增幅达36.32%。这种进出口齐增的格局,反映出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度调整:进口端受国际价格优势和结构性需求驱动,出口端则得益于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开拓。
从月度数据看,进口呈现‘前高后稳’特征:1月进口量10.06万吨为上半年峰值,2月受春节假期影响回落至8.35万吨,随后3-6月稳定在8-9万吨区间。出口则呈现阶梯式增长,从1月的0.26万吨逐步增至5月的0.37万吨,6月小幅回落至0.34万吨,显示出国际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金额增速(36.32%)略高于出口量增速(35.16%),表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品类占比提升。

进口来源国格局重构,西班牙跃升为绝对主导,美国份额持续萎缩。2025年上半年,西班牙以15.36万吨的出口量占据我国猪肉进口市场28.53%的份额,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成为最大进口来源国。这一变化与4月签署的中西农业贸易协议直接相关,协议首次允许西班牙猪肚等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简化了海关通关流程,使西班牙猪肉从装船到抵港时间缩短4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华出口量仅3.53万吨,同比下降18.7%,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9.2%降至6.56%,主要受中美互征125%-145%关税的冲击。
其他主要进口来源国呈现差异化表现,巴西出口量9.36万吨,同比下降14.2%,反映出其国内产能调整和物流成本上升的影响;智利出口量4.24万吨,同比增长12.1%,得益于中智自贸协定升级后的关税优惠;荷兰、丹麦等欧盟国家合计占比13.26%,显示出欧盟在高端猪肉市场的持续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对华出口量同比激增112%至1.31万吨,成为增速最快的进口来源国,这与中俄农产品贸易去美元化合作深化密切相关。

我国猪肉出口高度依赖港澳市场,上半年对香港出口1.2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72.6%;对澳门出口1088吨,占比6.38%。这种单极依赖格局与港澳地区的消费习惯和地理优势密切相关,香港本地供应仅占5%-10%,并且内地活猪在港拍卖价长期维持在22-33元/公斤高位,显著高于内地市场。值得关注的是,阿富汗首次进入我国猪肉出口前十目的地,上半年出口量达2556吨,占比14.98%,主要源于当地战后重建带来的食品援助需求。
其他新兴市场也取得突破,老挝进口量792吨,同比增长23.5%;蒙古进口量150吨,同比增长114%,反映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猪肉产品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至安哥拉、泰国等非洲及东南亚国家的零突破订单,标志着我国猪肉出口正从传统市场向多元化方向拓展。

09 国外生猪生产情况

2025年全球生猪存栏量预计降至74813万头,较2020年峰值减少约1.5%,呈现总量收缩、区域分化特征,这一趋势主要由中国和欧盟的产能调减,而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市场逆势增长。
中国存栏量42250万头,同比下降1.15%,连续三年回落,反映出产能调控政策成效显著,农业农村部通过划定能繁母猪存栏量“绿色区间”推动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升”,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043万头,处于绿色区间上限;欧盟27国存栏量12870万头,较2020年减少1721万头,降幅达11.8%,成为全球减量最大的区域,与欧盟实施的环保政策和动物福利标准提升直接相关;美国存栏量7615万头,较2024年微降0.26%,维持全球第三大生猪生产国(地区)地位,尽管面临饲料成本压力,但规模化养殖优势和出口韧性支撑了产能稳定,USDA预测2025年美国猪肉产量将增长至1294万吨,主要受益于PSY提升至24头的行业平均水平;巴西存栏量3442万头,同比增长1.0%,结束连续三年下滑趋势,与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密切相关,2025年上半年巴西对华猪肉出口量达9.36万吨,同比增长7.2%,推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此外,巴西通过优化物流网络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第二大猪肉出口国地位;俄罗斯存栏量3060万头,同比增长6.25%,连续五年增长,得益于进口替代战略,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对欧盟猪肉实施进口禁令,国内养殖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推动存栏量较2020年增长18.9%,2025年俄罗斯猪肉自给率预计突破95%,并开始向中亚国家出口;墨西哥存栏量1301万头,同比增长0.85%,连续五年增长,国内消费升级是核心驱动力,2025年墨西哥人均猪肉消费量预计达28公斤,较2020年增长12%,推动养殖户扩大产能,此外,北美自贸协定下的关税优惠使其对美出口量稳定在30万吨/年以上;韩国存栏量1086万头,同比持平,维持亚洲第三大生猪生产国地位,尽管面临非洲猪瘟疫情反复,但政府通过“无疫小区”建设和强制扑杀补偿政策,将产能波动控制在2%以内,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猪肉进口依存度仍高达45%,主要依赖美国和丹麦的高端产品;日本存栏量890万头,同比增长2.53%,结束连续四年的下滑,与国产猪肉消费振兴政策相关,日本政府对使用国产饲料的养殖户给予15%补贴,并通过“地产地消”运动提升国内猪肉溢价,此外,2025年东京奥运会推动预制菜需求增长,间接拉动生猪养殖存栏;乌克兰存栏量445万头,较2020年减少25.7%,成为全球降幅最大的国家,俄乌冲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损毁,叠加非洲猪瘟疫情扩散,养殖户被迫缩减产能,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紧急援助,但产能恢复仍需3-5年;加拿大存栏量1380万头,同比下降0.43%,连续三年回落,与国内加工产能不足直接相关,2025年加拿大生猪屠宰量同比下降3%,导致养殖户压栏现象普遍,此外,美国对加拿大猪肉加征10%关税,进一步抑制了出口增长;英国存栏量475万头,同比增长3.26%,结束连续两年下滑,得益于活畜出口禁令的实施,2024年5月英国禁止活猪出口后,国内屠宰量增长8%,带动养殖户补栏,但脱欧后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存在,2025年猪场工人缺口达15%,制约产能扩张空间;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政策调控、成本压力和疫病风险,中国和欧盟的产能调控政策将持续影响全球供应格局,中国计划到2026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800万头左右,而欧盟则通过“农场到餐桌”战略推动可持续养殖,预计2025-2030年欧盟生猪存栏量年均下降1.5%,2025年全球玉米价格同比上涨5%,豆粕价格上涨8%,导致养殖成本普遍增加,美国、巴西等出口国通过规模化养殖消化成本压力,而中小养殖户面临更大淘汰风险,非洲猪瘟在乌克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持续扩散,可能引发区域性供应短缺,同时,猪蓝耳病在墨西哥、韩国的流行,加剧了产能波动风险;综上,2025年全球生猪存栏量呈现“总量收缩、区域分化”的格局,中国和欧盟主导减量,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市场逆势扩张,美国、巴西维持稳定,这种分化背后是政策调控、成本压力、疫病风险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未来,随着中国产能去化接近尾声和欧盟可持续养殖政策深化,全球生猪市场或将进入新一轮供需再平衡周期,企业需密切关注区域政策差异,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和市场多元化方面构建竞争力。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路遥)、粤猪协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